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汉阳军

    五代周显德五年(958)置,治所在汉阳军(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为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汉阳军。辖境约当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及汉川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 三嵕山

    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北,接沁源县界。《新唐书·地理志》:潞州屯留县“有三嵕山”。《方舆纪要》卷42屯留县:三嵕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有三峰高峻,……俗传为羿射九乌之所。一名麟山,下有三嵕水”。古山名。又称

  • 韶州府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韶州路置,属广东布政使司,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曲江、英德、翁源、乳源、仁化、乐昌等市县地。清属广东省。1912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

  • 华谷城

    即今山西稷山县西北二十里化峪镇。《北齐书·斛律光传》:武平元年(570),“其冬,光又率步骑五万于玉壁筑华谷、龙门二城”。即此。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斛律光筑,即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北华峪村。为当时军事

  • 百家岩

    即天门山。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元和志》卷16修武县:“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在河南省修武县境内云台山天门山下。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

  • 南太原郡城

    即石城县城。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七十里灌口乡石城村。《舆地纪胜》 卷22池州: 南太原郡城“在贵池西九十里。《舆地志》 云,梁大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

  • 兴安南省

    1932年伪满取消哲里木盟,成立兴安南分省。1934年改为兴安南省。省会在达尔罕王府(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地保康镇西南花吐古拉苏木附近)。1935年9月迁王爷庙街(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驻地乌兰浩

  • 姚千户屯

    即今辽宁沈阳市东南姚千户屯镇。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8南满铁路各线车站道里表:安奉线 “姚千户屯驿距陈相屯驿七里五”。

  • 司吾侯国

    东汉改司吾县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南五十里王庄镇㟃峿村。三国魏复为司吾县。

  • 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清史稿·地理志》丹江厅:“大丹江源出厅西南,小丹江自厅东南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