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安城

长安城

①我国古都之一。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长安县,七年(前200)定都于此。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惠帝时,其城周六十五里。亦名斗城。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均为国都,东汉三国魏则以此为陪都。汉末绿林、赤眉起义军政权亦建都于此。隋开皇二年(582)于汉长安故城东南营建新都,号大兴城,周围六十七里,相当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三年(583)迁都于此。唐改名长安城,亦称京城。天宝元年(742)改称西京,至德二年(757)改称中京,又号上都。上元二年(761)复曰西京。天祐元年(904)迁都洛阳后, 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五代唐以此为陪都,唐末黄巢和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政权也曾建都于此。汉唐时代,长安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国人设立的居住区。唐代侨居的外国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等国,多时数以万计。

②西汉、隋、唐皆建都长安,故唐以后通称国都为长安。李白《金陵》诗:“晋朝南度日,此地旧长安。”此长安指今南京市。


(1)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6千米。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七年修建长乐宫,自栎阳徙都于此,八年修建未央宫。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年)筑长安城。城周25.1千米。东墙平直,其他三面有曲折,南面是南斗形,北面是北斗形,故别称“斗城”。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东面自北向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向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自南向北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自西向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全城为八街、九陌、一百六十里巷。其后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十六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朝初年,皆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以此为陪都。(2)又称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隋开皇二年(582年)始筑,三年自长安故城徙都于此。城东西9.7千米,南北8.6千米,周36.7千米。共十二门:东面自北向南为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面自东至西为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面自南向北为延平门、金光门、开远门,北面自西向东为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城北部正中为皇城,城南面正门为朱雀门,皇城之北为宫城。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东西向大街十四,分成为东部五十四坊,西部五十五坊和东、西二市。唐仍都于此,曾有部分改建,为唐代政治中心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末黄巢、明末李自成亦曾建都于此。五代唐以此为陪都。唐天祐元年(904年)迁都洛阳,城内宫室庐舍拆毁,后就旧城的皇城改筑新城,奠定今西安城基础,今城筑于明代。

长安城变迁图

1.汉城 2.隋唐城 3.明西安城 4.今西安市区


猜你喜欢

  • 罗僧县

    唐置,属羁縻为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境。后废。

  • 什邡县

    东汉改汁方县置,属广汉郡。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县。西晋改为什方县,属新都郡。南朝宋改为什邡县。齐又改为什方县。北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入雒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686)改属汉州

  • 长安乡

    即今广东翁源县西北翁城镇。《明史·地理志》 翁源县:“故城在西北,今治长安乡也,洪武初,迁于此。”

  • 偏岭口

    在今山西山阴县北五十里偏岭村。《方舆纪要》 卷44怀仁县: 偏岭口在 “县西南五十里。其北又有大峪、小峪、芦子、阿毛四口,并为戍守要地”。

  • 恤品路

    又作速频、苏滨、恤频、苏濒。金天会二年 (1124) 改耶懒路置,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双城子) 南。因濒苏滨水 (今绥芬河)得名。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饶河、虎林、密山、鸡西、东宁、绥芬

  • 白沙江

    ①在今广西平南县南。源出桂平县东南沙坡,东北流入平南县境,于武林镇西入浔江。《清史稿·地理志》 浔州府平南县:“浔江自桂平入……白沙江自桂平东北流注之,东入藤县。”②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之安宁河。《水经

  • 竹箭隘

    在今福建永定县南。《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竹箭隘在县南,路出广东大埔县。”

  • 龙头堡

    一名龙头壁。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寰宇记》卷46闻喜县: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

  • 外秦淮河

    指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经中华门、水西门段护城河。自五代杨吴筑金陵府城时,将秦淮河一段圈入城内,并在河水入城口通济门始, 另开河道为城河,将淮水(秦淮河)一分为二,秦淮河始有内外之分。至水西门,内、外秦淮

  • 贾嗣桥

    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贾嗣镇。清光绪 《江津县志》 卷2: 贾嗣场 “距城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