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县
①三国魏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北魏废。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相州。十八年(598)改为尧城县。
②东晋置,为晋昌郡治。治所在王水口(今陕西西乡县东古城子)。北魏延昌三年(514)改为永乐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二里。北齐移治被阳城(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会城县。
④北魏武泰元年(528)析凉城县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齐废。
⑤隋开皇初置,属冀州。治所即今河北冀州市。大业初为信都郡治。唐改名信都县。
⑥唐武德六年(623)改新宁县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南古槐镇。上元元年(760)移今治。《元和志》卷29福州:长乐县“以长安乐为名”。元和三年(808)废,五年(810)复置,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911)王闽改曰安昌县,后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闽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941)又改为安昌县,后复名长乐县。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4年改设长乐市。明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天妃灵应之记》碑于此。
⑦唐乾元后改安乐县置,属临州。治所即今甘肃康乐县。宝应初地入吐蕃。
⑧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改闽县置,为长乐府治。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永和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复为闽县。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941)又改为长乐县, 四年复为闽县。
⑨北宋熙宁四年(1071)升长乐镇置,属循州。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二里。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为长乐镇。十九年(1149)复改置长乐县,治所在今五华县北琴江之北。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还旧治(今华城镇东北)。明洪武初徙治今华城镇,属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嘉应州。1914年改为五华县。
⑩辽太祖时置,为饶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南一百二十里双井店乡黄土坑村古城。《辽史·地理志》 长乐县:“本辽城县名。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金废。
(11)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属宜昌府。治所即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14年改为五峰县。
(1)古县名。(1)西晋分内黄县置,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属魏郡。北齐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属相州。十八年改名尧城县。(2)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为渤海侨郡治。北魏为实县,属渤海郡。北齐徙至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青州,十八年改为会城县。(3)北魏武泰初分凉城县置,治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旧滑县东北。属东郡。北齐废。(4)唐乾元三年(760年)改安乐县置,治今甘肃省康乐县。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5)契丹耶律阿保机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南黄土坑村。为饶州治。金废。(6)五代闽龙启元年(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以闽县改名,治今福建省福州市。属长乐府。永和元年(五代唐清泰二年,935年)复为闽县。永隆三年(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又改名长乐县。永隆四年仍名闽县。 (2)古旧县名。(1)唐武德六年(623年)改新宁县置,治今福建省长乐市南古槐。属泉州。上元元年(760年)移今治。元和三年(808年)废,五年复置,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闽改曰安昌县,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永隆三年(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又改为安昌县,后复名长乐县。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天妃灵应之记》碑于此。1994年改为长乐市。(2)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析兴宁县长乐镇置,治今广东省五华县西北华城。属循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省为镇;十九年复置,移治今五华县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还旧治。明属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州。1914年因与福建、湖北两省长乐县重名,改名五华县。以县北有五华山而得名。(3)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五峰石宝长官司置,治今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属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广东两省长乐县重名,改名五峰县。以明时曾为五峰石宝长官司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