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父山
即冶父山。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 合州庐江郡潜县 “有野父山”。
即冶父山。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 合州庐江郡潜县 “有野父山”。
一名萨纳珠山。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62: 桑株山 “桑株水出其北麓。厥产黑土,其树多梨,小而味甘”。
西汉都城长安苑囿。在今陕西长安县南。《汉书·扬雄传》: “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师古注: “御宿在樊川西。” 《三辅黄图》 卷4: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
亦作扶黎县、夫犁县。东汉置,属辽东属国。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东南。《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115)“八月,辽东鲜卑围无虑县。九月,又攻夫犁营,杀县令”。李贤注:“夫犁,县名,属辽东属国。”《方舆纪要
明洪武中置,治所在今云南洱源县西。后废。
古名龙神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距报国寺二里,为峨眉山著名寺院之一。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伏虎寺“在大峨山。寺后鞠家漕,有新开寺。右静室名龙凤庵,一名萝峰庵;左静室名飞龙庵,在玉女峰
1912年改赤溪厅置,后属广东粤海道。治所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赤溪镇。1920年直属广东省。1953年撤销,并入台山县。旧县名。1912年由赤溪直隶厅改置,治赤溪(今广东台山市东南赤溪镇)。1953年撤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方舆纪要》卷93永康县:八盘岭在“县东八十五里。巅高险,路通天台”。
①邑名。战国楚地,即今湖北长沙市。《史记·楚世家》:“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②在今上海市崇明岛西部城桥镇一带。《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长沙“旁连十余沙,最为雄壮”。明万历十三年(1585
即今湖北安陆市南巡店镇。《方舆纪要》卷77安陆县 “大化镇” 条下: 高窍镇 “在县南三十里。向有巡司。今革”。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白基山“巍峨挺秀,旁有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