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县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东汉徙治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北魏改置南郦县。北周仍名郦县,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为菊潭县。
(郦zhí)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属南阳郡。东汉移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十里。北魏析为南郦县和北郦县,南郦县属恒农郡,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北周二县合并为郦县,即南郦县,仍东汉旧治,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名菊潭县。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东汉徙治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北魏改置南郦县。北周仍名郦县,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为菊潭县。
(郦zhí)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属南阳郡。东汉移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十里。北魏析为南郦县和北郦县,南郦县属恒农郡,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北周二县合并为郦县,即南郦县,仍东汉旧治,属武关郡。隋开皇初改名菊潭县。
即今广东徐闻县东北八十里曲界镇。明置宁海巡司于此。清宣统 《徐闻县志》 卷1: “武安市即曲界市。县东八十里。宁海司驻此。”在今广东省徐闻县东北。明初置宁海巡检司于此。
1945年于西宁县置,为青海省会。治所即今青海西宁市。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谷地。人民政府驻地。面积 7597.30 平方千米(市辖区342平方千米)。人口180.9万(市辖区78.8万)。辖城东、城中、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置,属山西省。治所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1912年改清水河县。
即滦河之支流玄水。在今河北卢龙县东北。《水经·濡水注》: 玄水 “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径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径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西南流右会卢水。……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
民国置,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二十四里孙受乡。明初孙受建村,故名。在山东省莱西市中南部。面积69.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孙受,人口 1000。传明初孙受建村,故名;一说明崇祯年间,兵科给事
即水磨川。即今甘肃永昌县、金昌市境之金川河。
在今福建晋江市西南。明 《八闽通志》 卷6 《地理志· 山川》: 罗裳山 “在永福里二十八都。山之东有玉髻峰,高有石,高寻丈。相传尝有异人画马于石,每天阴,乡人见马驰骤,复入于石,旧迹尚存”。
北宋淳化五年(994)升上杭场置,属汀州。治所在艺梓堡(今福建永定县东北),至道二年(996)迁治鳖沙里(今上杭县东北白砂),咸平二年(999)又移治东去白沙二百步的语口市,天圣五年(1027)又徙钟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斜塘 “在府西二十里。大泖东出为黄桥门水,又东为斜塘水,波流湍悍。东汇为横潦泾,即黄浦上流也”。集镇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中部、斜塘河两
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大山屿,“澎湖诸屿独此最大,横直各有十余里,民居颇多。由此而下有五地, 曰风柜仔尾、曰峙里、曰猪母落水、曰鸟嵌仔、曰林投仔,而妈宫前即在此屿,水师镇防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