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置,治所在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浚县,山东冠县西部地区。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赵国。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置,治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及河南省内黄县、浚县,山东省冠县西部地区。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属赵国。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除,五年又于邯郸郡复置赵国。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置,治所在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浚县,山东冠县西部地区。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赵国。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置,治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及河南省内黄县、浚县,山东省冠县西部地区。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属赵国。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除,五年又于邯郸郡复置赵国。
即厓山。 在今广东新会市南。 元陈 《通鉴续编》 卷24: 祥兴二年 (1279) 春正月,“帝在厓山,大元兵张弘范袭厓山,张世杰力战御之”。《方舆纪要》 卷101新会
①一名向阳峡。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2汾阳县: 金锁关 “岩崄插天,中断如辟,为汾水咽吭。汉、晋以来戍守处也。明初置巡司,寻废。隆庆初增筑关城,设兵防御,颇为严固”。②即今陕西铜
①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之张广才岭。《新唐书·渤海传》:武后圣历中,大将军李楷因讨渤海大祚荣,“祚荣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②在今广东大埔县南。《方舆纪要》卷
即思峨洞。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清嘉庆《兴文县志》卷1:仙鹅洞在“县东二十里。一名思峨洞。唐置思峨县本此。洞口狭内阔,石髓凝结,奇形万状。相传仙峨常来此。洞有仙鹅立石痕”。
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2壶关县:“三壅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其山三面壅障名山。下出泉,名壅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
一作割须岭。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14作割髭岭。《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割鬚岭 “相传汉光武驻跸元氏,尤来、大抢之徒,皆割鬚变帽,由此遁去,因名”。
即今浙江上虞市东北十二里五泽乡驻地。清光绪 《上虞县志》 卷18 《村镇行市》: 三都有驿亭。在浙江省上虞市东北部、浙东运河两岸。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驿亭,人口 2500。昔置
一作空郭尔额隆。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南岸。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3伊犁西路: 烘郭尔鄂笼 “在图斯库勒南岸,阿克赛西二十里”。
在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南象鼻山东漓江之中。唐元和中,裴行立在此建立苑庄,为游宴胜地。柳宗元作 《訾家洲亭记》: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江,水之中曰訾氏之洲。” 《明一统志》 卷83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南。清设把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