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关
亦作邛郲关。隋大业十年(614)置,属严道县。在今四川荥经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唐置邛崃守捉于此。《资治通鉴》:唐乾符元年(874),“南诏乘胜陷黎州,入邛崃关,攻雅州”。即此。
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凰仪西南。隋大业十年(614年)置。以邛崃坂得名。据山险,当川滇大路。唐天宝六年(747年)、太和六年(832年)、咸通十二年,相继修治。乾符元年(874年)西川节度使高骈收邛崃关破南诏,即此。
亦作邛郲关。隋大业十年(614)置,属严道县。在今四川荥经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唐置邛崃守捉于此。《资治通鉴》:唐乾符元年(874),“南诏乘胜陷黎州,入邛崃关,攻雅州”。即此。
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凰仪西南。隋大业十年(614年)置。以邛崃坂得名。据山险,当川滇大路。唐天宝六年(747年)、太和六年(832年)、咸通十二年,相继修治。乾符元年(874年)西川节度使高骈收邛崃关破南诏,即此。
①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有南、北两渠:北渠隋筑,引橐水(今三门峡市青龙涧河)西北入陕城(今三门峡市西)。《元和志》卷6陕州陕县:“北利人渠,隋开皇六年,文帝遣邳国公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赖其利,故以为名
一作黄嵚山。在今陕西铜川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武德元年 (618) 四月,稽胡 “寇立君,相国府谘议参军窦轨将兵讨之,战于黄钦山”。即此。古山名。又称黄嵚山。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隋义宁二年(61
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四里。《元和志》 卷9徐州彭城县: 定国山,“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 (渊) 明,营于此山”。古山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遣贞阳侯萧渊明伐东魏
史称惠陵。在今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刘备殿)西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章武三年(223)四月,“先主(刘备)殂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八月,“葬惠陵”。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澄州置,治所在上林县 (今广西上林县东南澄泰乡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广西上林、马山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澄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置,治上林县(今广西上林县
即今四川铜梁县东南石鱼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铜梁县:石鱼铺在“县东南三十里”。民国《新修铜梁县志》卷1:石鱼乡“以石鱼溪得名。清康熙中建为石鱼场”。
明代西藏地名。明置列思麻万户府,其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治所在列麦境。
即今江西吉水县南大洲上。《清一统志·吉安府一》:大洲“在吉水县南二十里。元至正中,设兵屯守,居民辏集,后废”。
在今河南郑州市一带。清蓝滨南 《景德镇陶录》 卷7: 柴窑,“五代周显德初所烧。出北地河南之郑州。其地本不宜于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中之海心山。唐代称龙驹岛。《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魁孙拖罗海山 “在青海中,峰峦纯白,上有小庙,庙内番僧于冰合时,出取一年之粮入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