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砦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通渭堡置,属通远军。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什川乡古城。元丰中升为通渭县。崇宁五年 (1106) 复为砦。金又升为通渭县。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通渭堡置,属通远军。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什川乡古城。元丰中升为通渭县。崇宁五年 (1106) 复为砦。金又升为通渭县。
一作逻些、逻娑川、喇萨。藏语为 “圣地”之意。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拉萨市。《旧唐书·崔宁传》: “ (吐蕃) 戎酋诫其众曰: ‘吾要蜀川为东府,凡伎巧之工皆送逻娑,平岁赋一缣而己’。”即“逻些”。
春秋虞邑,在今山西平陆县西五十里上洪池、南洪池附近。《左传》:桓公十年(前702),“虞公出奔共池”。即此。古邑名。春秋虞国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左传》鲁桓公十年(前702年):“虞公出奔共池。”
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腾冲府置,属大理路。二十五年 (1288)废。明嘉靖三年 (1524) 复置,属永昌府。治所即今云南腾冲县。乾隆 《腾越州志》: “藤则细者可以为绳,大者为枝,凡百器皿皆可以
明成化二十年 (1484) 析木邦西部地置孟密安抚司,治今缅甸掸邦西北蒙米特。万历十三年(1585) 升为宣抚司,十八年 (1590) 地入缅甸。清初又曾内属,不久又属缅甸。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
北宋政和五年 (1115) 置,属长宁军。在今四川长宁县南。不久改为石笋堡。
即今河北青龙县西北都山。唐韩愈《乌氏庙碑铭》曰:乌承玭“从战捺禄,走可突于渤海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承玭)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垒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方舆纪要》卷18大
金改窟谷寨置,属宁化县。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一百零五里旧堡村附近。
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22邳州睢宁县: 峰山湖在 “县东北四十里。周十二里。万历中,河臣潘季驯筑双沟遥堤,恐河涨直至峰山湖,分流旁决,因筑羊山横堤以备之”。
原名延贤堂,又名听讼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内。《宋书·文帝纪》:元嘉三年(426),“车驾临延贤堂听讼”。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7: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改“听讼堂为仪贤堂”。《梁书·侯景传》:太
亦称胶河。即今山东东部胶莱河。源出山东胶南市西铁橛山,北流经高密、平度,至昌邑县东北入海。《梁书·武帝纪中》: “辅国将军刘思效破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胶水。”即此。古水名。即今山东省境内胶河。源出今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