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县
清光绪十二年 (1886) 置,为迪化府及新疆省会。治所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民国初为迪化道及新疆省会。1945年析置迪化市。1953年改迪化县为乌鲁木齐县。
旧县名。本旧迪化府附郭首县,1913年裁府留县。治迪化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北)。1945年析城区置迪化市,县府仍驻迪化城。1953年改名乌鲁木齐县。
清光绪十二年 (1886) 置,为迪化府及新疆省会。治所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民国初为迪化道及新疆省会。1945年析置迪化市。1953年改迪化县为乌鲁木齐县。
旧县名。本旧迪化府附郭首县,1913年裁府留县。治迪化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北)。1945年析城区置迪化市,县府仍驻迪化城。1953年改名乌鲁木齐县。
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7乐亭县: 祥云岛 “迫近海滨,岛中时有瑞云涌出,因名”。
1940年析屏山县沐川场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沐川县。1942年升为沐川县。1940年置,治沐川(今四川沐川县沐溪镇)。1942年升县。
又名兔毛河。即今山西右玉县西沧头河。《水经·河水注》:中陵川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中陵水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清一统志·朔平府》:兔毛河“古名中陵川水”。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
即今陕西蓝田县西北泄湖镇。清 《蓝田县志》 卷1有泄湖镇。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1裕州方城县:“大乘山在州东南。《裕州图经》云‘大乘峙前,方城镇后’者也。”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北邙乡牛口峪附近。《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 《隋书· 炀帝纪》: 大业元年(605) 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元和志》卷5汜水
清初置,为盐场。在今辽宁营口市东南二道沟。盐滩跨盖平、营口二县境,故名。初隶奉天府尹,光绪末始就场设局,民国设场知事。
亦作葛笼城。为大理国屈部居住城。在今四川德昌县南。《元史·地理志》 德昌路: “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鲁城。”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英金河北岸大庙镇东公主陵村。清时有汛兵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