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田
在今河南洛阳汉魏故城东。《资治通鉴》:西晋太安二年(303)九月,“丁亥,帝幸偃师;辛卯,舍于豆田”。胡三省注:“据《晋书·五行志》:洛阳城东有豆田壁。”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东。《资治通鉴》: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颖兵至洛阳,帝东走偃师,“舍于豆田”,即此。
在今河南洛阳汉魏故城东。《资治通鉴》:西晋太安二年(303)九月,“丁亥,帝幸偃师;辛卯,舍于豆田”。胡三省注:“据《晋书·五行志》:洛阳城东有豆田壁。”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东。《资治通鉴》: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颖兵至洛阳,帝东走偃师,“舍于豆田”,即此。
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隋开皇年间改为杜陂。《隋书·高祖纪》: 开皇五年九月,“改鲍陂曰杜陂,霸水为滋水”。《清一统志 ·西安府一》: 皇子陂 “ 《县志》: 又有鲍陂,在 (咸宁) 县南凤栖原东南”。
即今青海海晏县西北尕海。《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 自居险阻处为藩蔽。”
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或包头市境。《汉书·匈奴传》: 王莽始建国三年 (11),匈奴单于“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
在今江西贵溪县南一百里。《清一统志·广信府一》:上清溪“自泸溪县流入,即泸溪下流也。其源有二:一自分水岭,一自建昌南城县高阜山,至县南八十里,合流入安仁港”。溪北岸有上清镇。清时有巡司驻此。
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本名湾海,唐安金藏之后连济徙居于此,因易湾为安。《清一统志·泉州府》:安海城“在晋江县西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改名安海市。东曰旧市,西曰新市。海舶至州,遣吏榷税于此。曰石井
北宋建隆元年 (960) 改弘农县置,为虢州治。治所即今河南灵宝市。至道三年 (997) 改为虢略县。古县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弘农置,治今河南省灵宝市,为虢州治。至道三年(997年)改名虢略
在今浙江苍南县东南六十八里澄海乡。《方舆纪要》 卷94平阳县: 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
北宋置,属襄陵县。在今山西乡宁县东九十里。
在今内蒙古和宁夏境。《明史·鞑靼传》:“河套、古朔方郡,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处也。地在黄河南,自宁夏至偏头关,延袤二千里,饶水草,外为东胜卫。” 指今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北地区。自明代统称
亦作雅鸿桥。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三十里鸦鸿桥镇。清时有河主簿驻此。民国时期与窝洛沽、林南仓为县中三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