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营州

营州

①古十二州之一。《尚书·尧典》: “肇十有二州”,无州名。东汉马融、郑玄皆云舜十二州有营州。《孔传》 云: “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 相当今河北、辽宁及朝鲜等地。

②十六国后赵置,治所在令支城 (今河北迁安县西)。前燕废。后燕复置,移治宿军 (今辽宁北镇县)。北燕废。

③北魏太平真君五年 (444) 置,治所在龙城县 (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相当今辽宁西南部大、小凌河、六股河、女儿河流域一带。永安末废。东魏天平初复置。其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万岁通天元年 (696) 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 (699) 侨治渔阳县 (今天津蓟县)。开元五年 (717)还治柳城 (即龙城)。天宝元年(742) 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营州。后废。

④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营道县 (今湖南道县西)。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宁远、江永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地。五年 (622) 改为南营州。

⑤唐侨置。治所在广宁县 (今河北昌黎县)。金皇统二年 (1142) 废。

⑥辽置,属南京析津府。治所在广宁县 (今河北昌黎县)。辖境相当今河北昌黎县附近地。金废。


(1)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齐曰营州。”齐指齐国,在今山东半岛。(2)十六国段部置,治令支县(即今河北迁西县东旧城)。前燕省。后燕复置,徙治宿军县(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古城)。北燕又省。(3)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治龙城县(隋改名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区约今辽宁省大、小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儿河流域一带。唐上元二年(761年)属奚。(4)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治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田、宁远、道县、江永、江华等县地。五年改为南营州。(5)唐失营州故地后侨置,五代初属燕,后唐同光时入契丹。治所在广宁县(即今河北昌黎县)。辖境相当今昌黎县一带。北宋末金灭辽,宋欲得营、平等州地,即此。金废。


猜你喜欢

  • 沙河堡

    ①明置,属甘州左卫。即今甘肃临泽县治。《清一统志·甘州府》:沙河堡,“明置驿丞,隶中卫。本朝初因之。乾隆十八年裁驿丞,仍置驿,归抚彝厅管。五十二年设外委驻防”。1952年临泽县迁治于此。②清置,即今辽

  • 新寺铺

    即今四川简阳市南新市镇。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简州: 新市铺 “在州南二十里”。

  • 韩世忠墓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灵岩山西南麓。韩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绥德 (今属陕西) 人。南宋名将。死后追封蕲王。与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碑额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长达一万三千九百余

  • 紫江县

    1914年改开县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30年改为开阳县。旧县名。1914年改开县置,治今贵州省开阳县驻地城关镇。因“原名取义狭隘”,1930年易名开阳县。

  • 青嶂山

    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青嶂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翠阜屹立、松桧阴翳,有神仙隐几,一锅似玉磨琢,瀑布潺湲。耆旧传有石锅,龙王居此。迄今岁旱,祈祷有应”。《方舆纪要》 卷102

  • 白帝城

    东汉初公孙述筑,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山上。《水经·江水注》:“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邑”,故以为名。其后历为州、郡、县治所。北宋时移州、县于今奉节县,城遂废。城居高山,形势险要。三国时蜀汉以为防

  • 浦峪路万户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 (1292) 改蒲峪路置,属辽阳行省。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东北金城乡古城村。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及呼兰河流域。后废。

  • 周代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纪台乡。《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八月,纪人伐夷”。《续汉书·郡国志》:“剧,有纪亭,古纪国。”古国名。西周封国,姜姓。在今山东省寿光

  • 东张掖郡

    十六国后凉太安二年(387)改昌松郡置,属凉州。治所在昌松县(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北魏复为昌松郡。十六国后凉以昌松郡改名,治昌松县(今甘肃武威市东南)。辖境在今甘肃省武威、古浪等市县一带。北魏仍改称昌

  • 三沙堡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北三沙镇。明永乐十八年(1420)置烽火门水寨于此,正统九年(1444)移于松山。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三沙镇。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烽火门水寨于此,拨军戍守。正统九年(14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