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山
亦名金灯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五里。《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至乐山“在龙游县东(西)五里。清闲处士王朴居之,山谷有颂”。乐山县以此名。
旧称金灯山,俗称乐山儿。在四川省乐山市东南。海拔约400米。《舆地纪胜·嘉州》:“在龙游县东五里。清闲处士王朴居之,山谷有颂。何熙志架屋其上号东山。”“金灯山即至乐山,山之趾有渊,春冬不涸,每岁人日,郡守于此修油卜故事,谓以油洒水面,观其汶,验一岁之丰歉。”乐山市以此得名。东南麓建有高水头电站。
亦名金灯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五里。《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至乐山“在龙游县东(西)五里。清闲处士王朴居之,山谷有颂”。乐山县以此名。
旧称金灯山,俗称乐山儿。在四川省乐山市东南。海拔约400米。《舆地纪胜·嘉州》:“在龙游县东五里。清闲处士王朴居之,山谷有颂。何熙志架屋其上号东山。”“金灯山即至乐山,山之趾有渊,春冬不涸,每岁人日,郡守于此修油卜故事,谓以油洒水面,观其汶,验一岁之丰歉。”乐山市以此得名。东南麓建有高水头电站。
即今河北广宗县北四十里董里集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1广宗县图: 北有董里集。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肥乡县西二十二里。东魏天平初废。隋开皇十年 (590) 复置,属磁州,移治今肥乡县。大业初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元属广平路。明属广平府。民国初属直
即宵城。在今湖北天门市东。《方舆纪要》卷77景陵县 “京山城” 条下: “又县东六十里有笑城。相传宋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夜遁,惟系羊击鼓,金兵既觉,欲追之,知已无及,一笑而已,因名。” 《清一统志·安
秦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成武县。西汉属山阳郡。东汉属济阴郡。南朝宋改为城武县。隋复改成武县,为戴州治。大业初属济阴郡。唐属曹州。五代唐属单州。元属曹州。明复改城武县。1958年复名成武县。在山东省西
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四十五里五眼井村。《清一统志·宁武府》:五眼井堡“北至边墙三里,明崇祯十年筑,周百丈, 为外边内边之要枢”。在今山西省偏关县东北。明崇祯十年(1637年)筑。为当时外边内边之要枢。
1913年改多伦诺尔厅置,县治即今内蒙古多伦县。1914年划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1928年属察哈尔省。1950年划属内蒙古察哈尔盟。1958年改属锡林郭勒盟。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河北省相邻。属锡林
①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沱沟。《魏书·邢峦传》: 豫州城民白早生杀刺史,以城附南齐,“于是峦率骑八百,倍道兼行,五日次于鲍口”。即此。②即今湖北蒲圻市。隋开皇十二年 (592) 蒲圻县移治于此。在今
即今河北宣化县治。《宋史·地理志》 武州: “宣和五年,金人以州来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金人所取。”
在今山东莒县西南二十五里五花营。西汉元朔二年 (前127) 封城阳共王子壮为辟土侯,即此。《水经·沭水注》: 葛陂水 “发三柱山,西南流径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
在今山西灵丘县西南。《方舆纪要》卷44灵丘县:水南寨在“县西南五十里。址高四里,滱河径其北, 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