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旁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察林河上游南岸。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卷4: 格根河 “又折而东流五十里经雅巴鄂尔图卡伦北,有雅巴尔布拉克水经卡伦东来汇”。
唐天宝元年 (762) 改方与县置,属鲁郡 (后改兖州)。治所在今山东鱼台县西旧城集。《元和志》 卷10鱼台县称: “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 元属济州,至元二年 (1265) 并入金乡,三年 (
即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杨家城子。1940—1953年先后为莒沂边和莒沂县治。
亦名婆娑山。在今四川乐至县南。 《元和志》卷33普慈县:“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有大、小婆娑山之分。《寰宇记》卷87乐至县:“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方舆
隋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置,为潭州治。治所即今湖南长沙市。大业初为长沙郡治。唐复为潭州治。天宝初为长沙郡治,乾元初复为潭州治。元为天临路治。明为长沙府治。清为湖南省会、长沙府治。民国初为湖南省及湘
一作卑耳山。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北。《国语·齐语》: “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史记·封禅书》: 齐桓公曰,寡人 “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集解》: 韦昭曰: “卑耳即 《齐语》 所谓辟耳。
①金置,属平陆县。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张店镇。②金置,属淄川县。今为山东淄博市驻地。(1)在山西省屯留县西部。面积294.4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店,人口 1820。因姓氏得名。1949年
一名护当城。即今河南西华县西北护挡坡。《元和志》 卷8西华县: 集粮城 “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粮,故名”。
在今辽宁北票市南。《辽史·地理志》 兴中府:“有大华山,小华山。”清代名巴颜华山。《清一统志·承德府一》:巴颜华山“在朝阳县东北,土默特右翼境。汉名大华山。其南为右翼贝子驻处,巴图察罕河发源于此”。
即生窦。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菏泽市北二十里。《史记·齐太公世家》: “杀子纠于笙渎。” 《集解》: “贾逵曰: 鲁地句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