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
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 《缑山西峰草堂作》 诗。
古称缑氏山、覆釜堆、抚父堆。在河南省偃师市南。东西长1千米。山体为红砂岩。海拔308米。山上有武则天手书升仙太子碑,系书法艺术珍品。下有公路,为通登封市之要道。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一度移居于此,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诗。唐李白《凤笙篇》有:“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 《缑山西峰草堂作》 诗。
古称缑氏山、覆釜堆、抚父堆。在河南省偃师市南。东西长1千米。山体为红砂岩。海拔308米。山上有武则天手书升仙太子碑,系书法艺术珍品。下有公路,为通登封市之要道。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一度移居于此,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诗。唐李白《凤笙篇》有:“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北周置,属平桑郡。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长池场。隋开皇末改为长池县。古县名。北周置,治今四川省南江县西南。属清化郡。隋开皇末改为长池县。
亦名濑波山。在今四川荣昌县西北。《寰宇记》 卷88昌元县: 赖婆山 “在县南九十里。四面悬绝。大历四年在山上置行州”。《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赖波山 “在荣昌县西北。一名赖婆山”。光绪 《荣昌县志》
即蒲原郡。治所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一里。《隋书·地理志》 作蒱原郡。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县南二十里新城村。东汉属常山国。三国魏属乐平郡。西晋属乐平国。北魏属乐平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昌六年(530)复置。后改石艾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省平
①又名敛山。在今江西南城县东。《明一统志》 卷53建昌府: 剑山 “在府城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②即今四川剑阁县北剑门山。《元和志》 卷33普安县: “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崖之南崖,绝壁高
亦作兰站。元置,即今湖北浠水县西南兰溪镇。元《析津志》:天下站名有“兰溪”。《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兰溪镇“有兰溪驿”。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清一统志·金华府》 “孝义寨”条下:“李溪寨在县东南十八里。宋置温处四州都巡检司,后改置合德乡巡司。”即今浙江省永康市东南李溪。宋置合德乡巡检司治此。
在今福建光泽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8光泽县: “盘肩岭在县东北百里,东抵江西弋阳县,西抵贵溪县。山高径险,盘曲而登。” 《清 一统志》 作“肩盘岭”。
即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晓望。《方舆纪要》 卷36即墨县: 萧旺庄寨 “在县东南五十里。与金家岭寨俱筑戍守”。
即翟柤。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逸周书·王会》:“《伊尹献令》,正北有且略、豹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