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县
1913年改绵州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即今四川绵阳市。以治地在绵山之阳故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城濒涪江西岸,为水陆冲要,自剑阁而南,至此地势始平,为川西著名大县。昔有 “蜀道咽喉”,“剑门锁钥” 之誉。1976年析城区及近郊置绵阳市,1979年撤县并入绵阳市。
旧县名。1913年改绵州置,治今四川省绵阳市。1979年撤销,并入绵阳市。
1913年改绵州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即今四川绵阳市。以治地在绵山之阳故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城濒涪江西岸,为水陆冲要,自剑阁而南,至此地势始平,为川西著名大县。昔有 “蜀道咽喉”,“剑门锁钥” 之誉。1976年析城区及近郊置绵阳市,1979年撤县并入绵阳市。
旧县名。1913年改绵州置,治今四川省绵阳市。1979年撤销,并入绵阳市。
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磁峰镇。清光绪 《彭县志》 卷2: 磁峰场 “旧名冯街镇。在西乡鹿坪里,距县西北六十里。东南距隆丰场四十里。乾隆十六年设”。此处有宋金城白瓷窑址。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置,属河南郡。治所约在今河南新安县。北魏泰常八年(423)废。
亦称把边寨关。在今云南凤庆县南四十三里。《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把边关“在把边山上, 为府之险阨”。
唐调露二年(680)置,属岩州。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境。天宝初属常乐郡,乾元初复属岩州。后废。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南临海之东平镇。清设东平墟汛。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北魏为颍川郡治。东魏武定七年(549)徙治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北齐天保七年(556)并颍阴县入长社县。隋开皇初改为颍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长社县,为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白沙寨”条:“县东五里有白沙岭,为水陆要害。”即今浙江省乐清市东北白沙岭。宋、元时置巡检司于此。
即今福建政和县西北东平镇。《寰宇记》卷101建州龙焙监:东平场在“监东北三百五十里,在建安东平里”。
1933年改都山设治局置,属热河省。治所在大障子 (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县以青龙河得名。1956年属河北省。1986年改设青龙满族自治县。旧县名。1933年由都山设治局升置。治今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
在今广东台山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宁县:甘村营“在县(今台山市)东南,接顺德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