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维州

维州

①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西南。《元和志》 卷32维州: “白狗羌首领旧附,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以姜维城为名。贞观元年 (627) 废。二年 (628) 复置,为羁縻州,属茂州。治所在薛城县 (今薛城镇)。麟德二年(665) 进为正州,仪凤二年 (677) 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 (687) 又进为正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维川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维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广德元年 (763) 没于吐蕃,太和五年(831) 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 (849) 复置。地近吐蕃,为蜀西之门户。吐蕃得之,称无忧城。北宋景祐三年 (1036) 改为威州。

②辽置,属西北路招讨司。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东南部土拉河曲西岸古城。《辽史·地理志》: 边防城有 “维州,刺史”。又 “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居镇、防、维三州。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


(1)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薛城县(今四川理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部分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维州。后地入吐蕃,改无忧城。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威州。(2)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置,治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桑达古城。后废。


猜你喜欢

  • 中南山

    即终南山。今陕西秦岭山脉。《左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中南,九州之险也”。《初学记》卷5引潘岳《关中记》:终南山“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古山名。又作终南山、周南山、太乙山、秦

  • 渔洞溪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南之箭滩河。《舆地纪胜》 卷175重庆府: 鱼洞溪 “在江津县东南”。

  • 拙政园

    在今江苏苏州市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为大宏寺。明嘉靖初御史王献臣失意归乡,在此建园。借用晋代潘岳 《闲居赋》 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的语意,取名拙政园。清代

  • 高尖山

    在今广西横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0永淳县: 高尖山在 “县北二十里。高耸接天”。

  • 阴陵县

    ①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靠山乡古城集。《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即此。东汉为九江郡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废。②北齐于故阴陵城置,为阴陵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后

  • 三台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为潼川府治。治所即今四川三台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一》:三台县以三台山为名。《清史稿·毛大瀛传》: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张子总窜潼河,扰三台、中江地”。民国初属四川

  • 李冰祠

    即二王庙。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二里岷江东岸玉垒山麓。《元和志》卷31彭州导江县: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杜光庭《录异记》卷4:“蜀朝庚午年夏大雨,岷江泛涨,将坏京江。……及明,大堰移数百丈,堰水入新

  • 长信泷

    在今江西兴国县东。《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兴国县:长信泷在“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之水入县界者皆汇于此。狂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 以深不可测也”。

  • ①春秋晋邑。当在今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左传》: 襄公十一年 (前562),“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即此。②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冬,吴伐楚。入棘、栎

  • 穹窿溪

    在今福建宁德市西五十里。《方舆纪要》卷96宁德县: 穹窿溪 “上有穹窿岩,因名。源出古田县境,合周仙湖东流至石堂山下,合于唐溪,又东为穹窿溪。又环溪在县西百二十里,亦出古田县界,双溪夹拱,周围环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