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里速古鲁孙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①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太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太平营,南北两山,云营二里许,滦河回绕,凭高可眺。”②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太平山在“厅城东一
①在今福建顺昌县南。《方舆纪要》卷97顺昌县:“石溪在县南二十里。相近又有碁溪, 皆出沙县界之桃源洞。《志》云,县西南诸溪皆流汇于大溪(金溪)。”②在今江西铅山县东。《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铅山县:石
在今福建闽清县西南昙口。明王应山 《闽都记》 卷29福清县: 昙口桥 “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永乐九年知县朱毅重建,构亭其上。正统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
在今马来半岛西岸之旧吉打。《新唐书·地理志》 附 “广州通海夷道”: “其北岸则个罗国。个罗西则哥谷罗国。”
北宋置,属定边军。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金废。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北。《宋史·地理志》:定边军有鸡觜堡,即此。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介州。治所在今山西平遥县东南二十里东青村。大业初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平遥县置,治今山西省平遥县东青村。属介州。大业初省。
即今云南弥勒县。明景泰《云南志》卷3:“弥勒州,蛮名八甸。”
在今陕西陇县西南,白环水所出。《寰宇记》卷32陇州吴山县:“白环谷,《水经注》云:南由县有白环水,源出白环谷。”
清雍正元年 (1723) 置,属台湾府。寄治彰化县城。九年 (1731) 移治竹堑 (今台湾省新竹县)。辖境相当今台湾新竹、宜兰以北地区。光绪元年 (1875) 裁厅,改设新竹县。清雍正元年(1723
隋大业中筑。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北。《隋书·王世充传》:唐武德元年(618),王世充与李密战,大败,世充“收合亡散,复得万余人,屯于含嘉城中”。即此。唐初置为东都洛阳城粮仓含嘉仓。隋大业中建。在今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