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桥
①又名夷星桥、夷里桥、竺桥。战国时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笮桥 “以竹索为之,因名”。《晋书·桓温传》: 永和三年 (348),桓温灭李氏成汉,“ (李)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势众大溃”。即此。
②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 卷32卫山县: 笮桥 “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又称夷里桥。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在此击败成汉军,乘胜长驱入成都。成汉遂亡。
①又名夷星桥、夷里桥、竺桥。战国时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笮桥 “以竹索为之,因名”。《晋书·桓温传》: 永和三年 (348),桓温灭李氏成汉,“ (李)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势众大溃”。即此。
②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 卷32卫山县: 笮桥 “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又称夷里桥。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在此击败成汉军,乘胜长驱入成都。成汉遂亡。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柳江支流。《明史·地理志》 柳州府洛容县: “城南有洛清江,至马平县入于柳江。” 《清一统志·柳州府一》: 洛清江“在洛容县东南三十里。上源即白石水,自桂林府永福县流入县界,又西南经
亦作石陇墟。即今广西大新县西硕龙乡。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下雷州图: 东南有石陇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西部、黑水河上源归春河东北岸。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1.2万,壮族。镇人民政府驻硕龙街,
在今江苏昆山市马鞍山东麓。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一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诗人、词人。南宋嘉定五年(1212)知县潘友文买山葬此,并立祠于墓东东斋之
在今云南云龙县治石门镇。《清一统志·大理府》“诺邓盐井”条下:“又有石门井,在(云龙)州东北三十里。”
明置,属宁夏左屯卫。即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北蒋顶乡。明嘉靖 《宁夏新志》 卷1: 蒋鼎堡 “有仓场”。
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龙川县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镇北。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复为龙川县。
即今辽宁东辽河上游部分。明《全辽志》卷1:艾河在“城(开原老城)东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咀(山)与土河会,别名辽海”。
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半里。《明史·地理志》镇远府镇远县:“东有中河山, 以两水夹流而名。”《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县:中河山“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 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
亦作军脑儿。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元史·宪宗纪》: 七年 (1257),“秋驻跸于军脑儿,酾马乳祭天。 九月, 出师南征。 以驸马剌真之子乞䚟为达鲁花赤,镇守斡罗思”。
自今河南洛阳市至金谷园。长32.2公里。为陇海铁路支线。1940年建成。1944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