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符离县

符离县

亦作苻离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灰古集。《元和志》 卷9苻离县:《尔雅· 释草》 曰: “莞,苻离也。” 以地多此草,故名。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属谯郡。西晋属沛国。东晋后废。北齐天保七年 (556) 移解城县于古符离城,复为符离县,为睢南郡治。隋大业二年 (606) 移于朝斛城 (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属彭城郡。唐为宿州治。贞观元年(627) 移治竹邑城 (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里老符离集)。元和时移治今宿州市。蒙古至元二年 (1265)废。


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北,属泗水郡。《元和郡县志》:“莞,符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东晋后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复置。隋大业二年(606年)移治朝斛城(今宿县符离集东北七十里)。唐贞观元年(627年)又移治今宿州市北符离集。元和四年(809年)再移治今宿州市,为宿州治所。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入宿州。唐、宋时扼汴渠要冲,为淮北军事、交通要地。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被金兵大败于此。


猜你喜欢

  • 康定市

    1939年升康定县置,为西康省省会。即今四川康定县。1950年改市为县。1955年属四川省。

  • 清源河

    即今甘肃渭源县西南清河。《方舆纪要》卷60临洮府渭源县: 清源河 “出县西南之五竹山,东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

  • 沭水

    即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之沭河。《周礼· 职方》 青州: “其浸沂沭。” 《汉书· 地理志》 琅邪郡东莞县下作 “术水”。《水经·沭水注》: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又南径东海厚丘县……分为二渎

  • 夏阳路

    亦名灵关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道之一。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宝兴河而上,经芦山县、宝兴县,一取今东河东北行越邛崃山至今理县;一取西河上越夹金山至小金县。《新唐书·韦皋传》:贞元十七年 (801),奉

  • 来凤县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隆昌县西北双凤镇(双凤驿)。九年(627)废入富世县。②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属施南府。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同治《来凤县志》卷5:“翔凤山,县东三里

  • 阿尔泰山

    一作阿勒坦山。又名金山。在我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之间。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4:阿尔台山“周数百里。东望喀尔喀,西望准噶尔部,南望乌鲁木齐。连峰杳嶂,盛夏积雪不消。其树多松、桧,其药多野参,兽多貂狐、猞

  • 下应市

    旧名雅应。即今浙江鄞县东南下应镇。清光绪《鄞县志》卷2 《市镇》:下应“距城二十里”。

  • 伊州

    ①隋开皇初改和州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四年(584)移治汝原县(今河南汝州市)。大业二年(606)改为汝州。三年(607)改为襄城郡(治所汝原县亦改为承休县)。唐武德四年(

  • 白狼山

    一名白鹿山。又称白狼堆。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蒙古语称布祜图山。《汉书·地理志》 右北平郡白狼县下师古注:“有白狼山, 故以名县。”《三国志·魏武纪》:东汉建安十二年(207)

  • 下迮戍

    亦作下笮戍。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沔水北。《魏书·贺拔胜传》:永熙二年(533)“胜将图襄阳,攻萧衍下迮戍,克之”。迮,又作笮。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东北、沔水北。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北魏贺拔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