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镇
即今山西临县南碛口镇。民国时设县佐。
在山西省临县西南端。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西头,人口2500。因处湫水河注入黄河入口处,其稍南有大同碛,故名碛口。1949年为临县十一区,1953年改碛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索达干乡并入。产高粱、谷子、玉米、小麦、黑豆、芝麻、马铃薯等。为忻碛公路终点。自古以来为水陆码头,水路沟通陕、晋。为陕、晋2省4县农贸集市。古迹有黑龙庙。
即今山西临县南碛口镇。民国时设县佐。
在山西省临县西南端。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西头,人口2500。因处湫水河注入黄河入口处,其稍南有大同碛,故名碛口。1949年为临县十一区,1953年改碛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索达干乡并入。产高粱、谷子、玉米、小麦、黑豆、芝麻、马铃薯等。为忻碛公路终点。自古以来为水陆码头,水路沟通陕、晋。为陕、晋2省4县农贸集市。古迹有黑龙庙。
在今山西岢岚县北。《方舆纪要》卷40岢岚州:“名源水在州北五十里,亦西南流入于黄河。”
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清一统志 ·淮安府二》: 通济闸 “即浊水入淮处。明永乐中陈瑄筑,名新庄闸。嘉靖中废,改置通济闸于三里沟。隆庆六年,河臣潘季驯迁于甘罗城南,后因之”。
东汉改㡉县置, 属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 三国魏复为㡉县。东汉时改㡉县置,治今山东省龙口市南。属东莱郡。三国魏复改㡉县。
北宋置,属扶风县。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岐阳村。
明成化二十年 (1484) 析木邦西部地置孟密安抚司,治今缅甸掸邦西北蒙米特。万历十三年(1585) 升为宣抚司,十八年 (1590) 地入缅甸。清初又曾内属,不久又属缅甸。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
南朝宋孝建元年 (454) 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后废。
即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岱山乡 (岱山铺)。清光绪 《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定远县东南有岱山铺。
即“三嵕山”。
在今越南北部永富省境 (今河内市西北)。《新唐书·南蛮传》: “安南桃林人者,居林西原,七绾洞首领李由独主之,岁岁戍边。” 即此。《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太原府: 林西原 “在峰州西”。
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 喝门江 “在 (交州) 府西南”。《明史·张辅传》: 永乐七年 (1409),讨简定,“遂进至慈廉州,破喝门江,克广威州孔目栅”。古水名。在今越南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