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耳山

石耳山

①在今安徽歙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歙县:石耳山“在府南四十里。突起大障,高出群峰,多岩石之胜”。《清一统志·徽州府一》:石耳山“孤峰瑰异,峰石倒垂如莲瓣。多产药草”。

②在今浙江开化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石耳山在“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

③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石耳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层岩叠嶂,高险接天,有石室甚深广。由衢、信入境,此山为之望。其支脉曰大鳙山,在县东百里。高三百仞。相传洪水时,有大鳙上此而名”。


在江西省婺源县城东南。是赣、浙两省界山。以产名贵药材石耳得名。据传黄道仙、叶依仙和赵真仙等在此羽化成仙。胜景“三步觑”浮云似海,深不可测,传说行者仅可移两步下窥,敢移三步者,便可看到黄道仙的空中仙阁。山壁穴洞中栖有白燕,雪后晴日,群燕展翅,遮天蔽日。此外尚有卧龙岩、回音屏、飞升台、仙人桥、连云磴、观鄱岩、珠帘岛、蟠龙松等奇景。明代安徽歙县进士、校书郎汪焕游此题诗:“碧桃烟暖晓猿啼,海日浮光泰岱低。仙子应怜行客远,片云载雨下吾溪。”


猜你喜欢

  • 水荫市

    即水银厂。今湖南保靖县南三十里水银乡。清光绪《湖南通志》卷30作“水荫场汛”。

  • 留宾场

    即今四川南溪县东北三十里留宾乡。清嘉庆 《南溪县志》 卷 3: 留宾场 “在县东北三十里”。民国 《南溪县志》 卷1: 留宾场 “元时明玉珍据蜀,名游兵镇。明永乐时更今名,清雍正二年复设场”。

  • 平洲堡

    即今广东南海市东平洲镇。明、清于此设五斗口巡司。在今广东省佛山市东平洲。明景泰三年(1452年)于此置五斗口巡检司。

  • 宜兴府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宜兴军置,属常州。治所即今江苏宜兴市。二十年 (1283) 降为县,次年又升为府。元贞元年 (1295) 改为宜兴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宜兴军置,治今江苏省宜兴

  • 曲家店

    即今辽宁昌图县西北曲家店乡。民国《昌图县志》图:西北有曲家沟。丁文江《中华民国新地图》辽宁省昌图县:西北有曲家店。

  • 阳师县

    唐于营州东北置,属师州羁縻州。神龙中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后废。古县名。唐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内废阳师镇。以阳师水得名。武周万岁通

  • 白土土司

    明嘉靖七年(1528)置,属思恩府。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三十里乔利乡。明末移治陇兔村(今马山县东南)。清康熙十三年(1674)移治博结村,即今马山县。

  • 岭表

    即岭南。唐代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唐萧昕 《送桂州刺史序》 云: “居五岭之表,控两越之郊。” 《新五代史·刘隐世家》:唐末 “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

  • 吴陵县

    唐武德三年(620)改海陵县置,为吴州治。治所即今江苏泰州市。七年(624)复名海陵县。古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县置,治今江苏省泰州市。为吴州治。七年复旧名。

  • 瓷窑峡

    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恒山下。峡中有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清一统志·大同府》: 悬空寺 “在浑源州南瓷窑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