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楼山

石楼山

①在今山西沁水县南。《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石楼山在县城南, 山下有濯缨泉,流入杏谷水。”《清一统志·泽州府》:石楼山“在沁水县西南里许,俯瞰县城, 山石崚嶒,望之若楼台状”。

②又名通天山。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水经·河水注》:“蒲川水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此。石楼县以此名。《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北齐文宣帝高洋自离石道讨山胡,大破之,“遂平石楼。石楼绝险, 自魏世所不能至,于是远近山胡莫不慑服”。

③即今山西兴县东北石楼山。《清一统志·太原府》:石楼山“在兴县东北五十里。峭壁孤峰,高百余丈,四面不可梯。唯向北一小径,迂回可达峰头,俯视群山,若培��然”。

④在今浙江义乌市东。《方舆纪要》卷93义乌县:石楼山“在县东二十八里。一名白岩山。四面孤绝,东西两岩相峙,远望若浮图,层级高下,类重楼复阁”。

⑤一名楼观山。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清一统志·西安府一》:石楼山“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七里。峰峦层叠,形势如楼”。


又称通天山。在山西省石楼县东南,与黄云山相连,县以山名。《水经注》:“蒲州水出石楼山。”《资治通鉴》:东汉永和六年(141年),“夏,使匈奴中郎将张耽、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通天山即石楼山也。”


猜你喜欢

  • 胡茂县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纳州。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天宝元年 (742) 属都宁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纳州。后废。

  • 白洋河镇

    又称洋河镇。明置,属桃源县。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洋河镇。因白洋河为名。《明史·地理志》 桃源县:“东有三义镇巡检司,崇祯末,移于县西之白洋河镇。”清设千总及宿迁县主簿驻此。以产名酒“洋河大曲”著称

  • 松源县

    五代南唐保大九年 (951) 升松源镇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松溪县东北旧县。北宋开宝八年 (975) 改名松溪县,并移今治。古县名。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升松源镇置,治今福建省松溪县东北旧县。

  • 南成侯国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平邑县南七十里南武城。武帝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成侯。东汉改为南城县。又作南城侯国。西汉武帝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城节侯,置南成侯国,治今山东省平邑县南。东汉国除改置为南城县。

  • 蓝渡街

    即今安徽休宁县西蓝渡乡。清康熙 《休宁县志》 卷1: 蓝渡街 “西十三里。长一里”。

  • 诸葛池

    在今云南剑川县北四里。《方舆纪要》 卷117剑川州: 诸葛池 “相传武侯饮马处”。

  • 黄茅关山

    在今湖北竹山县西。《方舆纪要》 卷79竹山县: 黄茅关山在 “县西十五里。山险峻,昔置关于此”。

  • 泉州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丰州置,治所在原丰县 (后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 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

  • 广吉刺部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之弘吉剌部(又作翁吉剌惕)。据《元朝秘史》和《史集·部族志》 记载,其居地在今哈拉哈河、贝尔湖一带,东依兴安岭,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之北。臣属于金,但叛服不常,屡

  • 谒泉山

    即隐泉山。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水经·文水注》: “文水又南径 (平陶) 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