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龙堆

白龙堆

简称龙堆。即今库姆塔格沙漠。在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敦煌间。《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匈奴传》亦称:“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孟康注:“龙堆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大余, 皆东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又作龙堆(《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龙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东北库姆塔格沙漠。自罗布泊以东延袤至甘肃省玉门关一带,属砾质荒漠(戈壁)。系古代湖积层及红色砂砾层的隆起高地遭受风力侵蚀而成。海拔 1000 米左右。散布成众多高出地面25~40米的方山、岩塔和土柱;沟谷内又有流沙堆积,成东北—西南走向,顶面是石膏状盐结块,蜿曲如龙,故名。为古阳关通西域道路之所经。《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


猜你喜欢

  • 春秋时宋地。在今山东单县北。《春秋》: 隐公十年 (前713),“公败宋师于菅”。即此。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山东省单县北。《春秋》隐公十年(前713年):“公败宋师于菅。”即此。

  • 鼓楼

    在今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在元鼓楼旧址重建。通高46.7米,下为高约4米的城台,台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座。楼为二层,面阔五间,重檐重楼黄瓦歇山顶,是明、清两代向

  • 二道江

    ①即今吉林松花江东源。《清史稿·地理志》安图县:“西北有二道江, 自天池出,北流,曰二道白河。娘娘库河导源荒沟,西北流,左合五道、四道,三道白河注之,屈西,富尔河自吉林南流注之,曰上两江口,二道江之名

  • 柔侯国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 黄埔军校旧址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四十里黄埔长洲岛上。1924年由孙中山创办,初名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中国国民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为革命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

  • 居陵城

    在今陕西渭南市西北。《水经·渭水注》:白渠 “东南径居陵城北,莲芍城南”。《水经注疏》:“守敬按,《地形志》 莲芍县有据城。据、居音近,疑即居陵城也。”

  • 巩乃斯县

    1945年改新源设治局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新源县。1946年改名新源县。旧县名。1945年由新源设治局升县,并更名巩乃斯。以贯穿境内的巩乃斯河而命名。治那里格(今新疆新源县驻地新源镇)。1946

  • 洚水

    ①古水名。《水经· 浊漳水注》 称绛渎,《通典》 称枯绛渠。故道自今河北广宗县,经南宫、冀州、衡水三市,至武邑县界流入漳水。是古漳水一时的徙流,久湮。或误以为即 《尚书· 禹贡》 的降水。②即绛水。在

  • 沈州

    渤海国置,后废。辽复置,治所在乐郊县(今辽宁沈阳市老城区)。以沈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市。元元贞二年(1296)改为沈阳路。

  • 浍山

    又名绛高山、浍高山。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水经·浍水注》: “浍水东出绛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 《史记·魏世家》 《正义》 引 《括地志》: “浍高山又云浍山,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