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番禺县

番禺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水经·泿水注》: “姚文式问云,何以为番禺? 答曰: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倘谓番山之禺也。” 而 《初学记》 卷8引《南越志》 称: “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此皆附会之辞。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 载: “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郭璞云: “今番禺。” 《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 《山海经》 作 “贲禺”。《文选 · 游天台山赋》 注引作 “贲隅”。《水经·泿水注》: “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 谓之贲禺者也。” 可知贲禺、贲隅或番禺应是古越语译音的不同写法。或释为盐村。秦末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 为交州治所。三国吴为广州治所。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初复置,与南海县同为广州治。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南海县。皇祐三年 (1051) 复置,仍为广州治。元与南海县同为广州路治。明、清为广州府治。民国初为广东粤海道治。1920年直属广东省。1921年于番禺县置市政厅,1925年置广州市。1933年移治今番禺市东北新造镇。1945年移今番禺市 (市桥镇)。1992年改设番禺市。


(番pān) 古旧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秦末龙川县令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秦、汉至南朝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复置,为广州都督府及岭南道治。五代为南汉兴王府治。宋为广州南海郡,并广南东路治。元为广州路治。明、清与南海县同治一城,并为广州府和广东布政使治。1912年裁府留县。1933年迁新造,1945年迁治市桥镇(番禺区治)。1959年撤销,1960年复置。1992年撤销,改设番禺市。


猜你喜欢

  • 竹子山

    在今云南宜良县南。《方舆纪要》卷115路南州:竹子山“在州南五十里。山高千仞,周百里。旧为贼巢,明朝宏治中,方伯陈金平之。环向有蜡烛、香炉诸峰”。

  • 翔皋坊

    唐置,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浍山。《新唐书·地理志》: 绛州翼城县有 “翔皋钱坊”。

  • 歌良县

    唐置,属羁縻环州。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九圩乡那余村河口屯。北宋改为富力县。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南古郎。属环州。北宋属环州羁縻州,后属琳州羁縻州,约熙宁时废。

  • 交让渎

    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东北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8:“交让渎在罗城城之东北隅。”《清一统志·苏州府一》 “交让渎”条引《续图经》云:“昔陆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杨柳二株,何点叹曰,此地便

  • 库克申仓山

    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4:库克申仓山“其上产煤质软而无烟,宜烘炉”。

  • 良乡县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十八里窦店西土城。民国《良乡县志》卷1:“以其人物俱良名。”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复置,属涿郡。唐圣历元年(698)改名固节,神龙

  • ?山

    ①又名砻丛山、 笼丛山。 简称丛山。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寰宇记》 卷104绩溪县: 砻丛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宁国县,路又二郡分界焉”。《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笼

  • 昭摩多

    即昭莫多。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南土拉河上游南岸。

  • 三水关

    即今四川广汉市东南十五里三水镇。《方舆纪要》卷67汉州:三水关在“州东十里。关下有渡,即绵水渡口也,亦曰三水关渡。有巡司戍守”。清裁巡司。光绪二十八年(1902),义和团廖观音高举“灭清、剿洋、兴汉”

  • 崤山

    ①在今浙江桐庐县西。《方舆纪要》 卷90分水县: 崤山 “在县 (今分水镇) 东四十里。其最高处曰赤岩尖,登之可见数百里”。②即殽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六十里。《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三年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