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都寨
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东北。《方舆纪要》卷117永宁府:瓦都寨在“府(治今永宁乡)东北六十五里,与四川盐井卫接界。旧为番部戍守处,旁有温泉”。
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东北。《方舆纪要》卷117永宁府:瓦都寨在“府(治今永宁乡)东北六十五里,与四川盐井卫接界。旧为番部戍守处,旁有温泉”。
又名芦芽尖山。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清一统志·宁武府》:芦芽山“周百余里,跨神池、五寨、静乐、岢岚诸州县界”。在山西省西北部。《大清一统志》:芦芽山“叠峰耸秀,前有小山,尖如竹阴,多生芦草,故名”。为
①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 改司州置,治所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山西北部内长城以北,河北蔚县、阳原县,内蒙古凉城、丰镇、兴和等县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
明代西藏地名。明代在乌思藏置都指挥使司,又在全境分封政教领袖五人为王分治辖地。永乐十一年 (1413) 封萨迦教派高僧为思达藏辅教王。《明史·西域三·辅教王》: “辅教王者,思达藏僧也。” 辅教王为明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杜注: “鱼陵,鱼齿山也。在南阳犨县北。郑地。”又称鱼齿山。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
在今福建松溪县南四十五里。《清一统志·建宁府》:东关镇,“元皇庆中置东关寨,在瑞应场。明洪武二年改置巡司,在县东关里仰屯。永乐中迁于马鞍岭,嘉靖八年迁于铁岭,万历中又迁于峡桥,即今治也”。(1)在山西
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西南。南朝梁 《益州记》: “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曰碧鸡坊。” 唐杜甫 《西郊》 诗云: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新唐书· 田令孜传》: 大顺二年 (891),王建 “入
辽大康九年 (1083) 置,为边防城之一。在今蒙古国温都尔汗之西。《辽史·地理志》:“塔懒主城在胪朐河 (今克鲁伦河)。” 金废。辽大康九年(1083年)置,为西北边防城。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怒江坝。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及龙陵县。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府,后废。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保山市西
即今广西贺县西南公会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贺县图:西南有公会墟。
清康熙三年(1664)改三万卫置,属奉天府。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1929年直属辽宁省。伪满时于1939年移治孙家台,即今开原市。1988年改为开原市。古旧县名。清康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