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
春秋晋地,战国属魏。在今山西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孔丛子·陈士义篇》 云鲁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之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资拟王公,驰名天下”。西汉置猗氏县。
古邑名。春秋晋邑,战国属魏。即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置猗氏县。
春秋晋地,战国属魏。在今山西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孔丛子·陈士义篇》 云鲁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之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资拟王公,驰名天下”。西汉置猗氏县。
古邑名。春秋晋邑,战国属魏。即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置猗氏县。
唐武德七年 (624) 置,属南龙州。治所在今云南易门县境。贞观十一年 (637) 属钩州。天宝后废。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今云南省易门县境。属姚州。南诏时废。
①金置,属徐州。在今安徽萧县东北境。②明置,属归善县。即今广东紫金县。隆庆三年(1569)于此置永安县,1914年改名紫金县。(1)古镇名。在今广东省紫金县境。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治此。(
津渡名。一名灵昌津。宋代以前黄河流经今河南延津县西北至滑县一段为重要渡口, 总称延津。《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杜注:“陈留酸枣北有延津。”东汉建安五年(200
在今山东章丘市北。即淯河之下流。《方舆纪要》卷31章丘县:白云湖在“县(章丘县旧治)西北七里。周六十里。俗名刘郎中泊,流合小清河。湖中多鱼、藕、菱芡、蒲苇之利。洪武中,设河泊所于此,寻革”。
一名鱼山。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五里。《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鱼条山 “形如巨鱼,即《水经注》 所谓鱼山也。山极险旷”。
①一名茹兰溪。在今安徽东至县东南,为尧渡河支流。《元丰九域志》卷6建德县有兰溪。《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尧城溪”条下:“茹兰溪亦在县东南。源出迎春、朝霞二洞间,西流会尧城溪,达东流县,入大江。”②钱
①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洪泽湖中。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移治今睢宁县。北魏为淮阳郡治。北齐废。②南朝宋侨置,属盱眙郡。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 (原名旧县)。北魏改为睢阳县
在今江苏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大院。原为清两江总督衙门旧址。1853—1864年扩建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大殿前东西朝房、大殿后穿堂及暖阁、大殿后东侧内厅三进以及西花园等。1982年定为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乐会县: 猪母营 “在县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清一统志·琼州府二》: 猪母营“乃纵横峒及定安思河光螺咽喉之所,明初置营防守”。
唐大历中以潘归国部落置,治所在龙丘县(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北四十四里新现)。辖境约当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北部地。后废。唐置,治今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北。属安南都护府。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