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狮子林

狮子林

又名五松园。在今江苏苏州市内东北隅。元至正二年 (1342) 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而建菩提正宗寺,后改称狮林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园中怪石又多类狮子,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清康熙、乾隆二帝屡次来游。


在江苏省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因曾有古松5株,亦称五松园。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林立,状如狮兽,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名,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长廊萦绕,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湖心亭、卧云室、五松园、燕誉堂等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天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大隧山

    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旧属洧川县。《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大隧山“在洧川县西南十里。一名牛脾山。高二十余仞,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 中有坦途,可容方轨。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古山名。又称

  • 黑芦堤 (隄)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契丹入侵,刘延翰率众抗御,“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缘长城口,衔枚蹑敌后”。即此。

  • 林森县

    1944年改闽侯县置,以已故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名,属福建省。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1946年1月移治今福州市西郊西涧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暂住小箬、甘蔗、洪塘)。1949年9月徙治今福州市南郊义序。

  • 耒阳州

    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耒阳县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即今湖南耒阳市。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耒阳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耒阳县置,治今湖南省耒阳市。属湖南道。辖境相当今湖南省耒阳市一带。明洪

  • 半川府

    在今陕西旬邑县北。《方舆纪要》卷54三水县:半川府“在县北十五里。唐府兵之一”。

  • 嵠弹州

    ①唐置,为羁縻州。治所约在今陕西北部古长城边。②亦作溪弹州。唐永徽元年 (650) 置,属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西南戈壁阿尔泰省东南一带。总章二年 (669) 属安北都护府。后废。

  • 白凤山

    在今湖北咸丰县北。《方舆纪要》卷82龙潭安抚司:白凤山在“司西十里”。

  • 阳和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改为阳高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元年(1426年)移

  • 灵谷寺

    又称大灵谷寺。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中山陵东。《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灵谷寺“在外城内,钟山之阳。《金陵记》:蒋山寺旧在山南,本名道林寺,梁曰开善寺,宋曰太平兴国寺,后为蒋山寺。明因孝陵奠焉,乃移于

  • 汴水

    ①又名汴河、汴渠。《汉书·地理志》 作卞水,指今河南荥阳市西南索河。《后汉书》始作汴渠,移指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汤渠(即古鸿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69),“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