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口

清口

①即泗口。又名淮泗口、清河口。古泗水入淮之口。《汉书·地理志》、《水经·济水》 云: 泗水至睢陵县 (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南入淮。郦注以为在角城 (今江苏淮阴市西南) 入淮。因泗水一名清水,故名。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为历代战争要地。《陈书·吴明彻传》: 太建九年 (577) 北伐,至吕梁,“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又 《资治通鉴》: 唐乾宁四年 (897),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遣将庞师古领徐、宿、宋、滑七万之兵 “营于清口”,皆此。金、元后,黄河夺淮入泗,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明、清时成为黄河、淮水交会之处。

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水经·济水篇》: 济水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入”。郦道元注: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萧斌 “使王玄谟戍碻磝,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清口亦随之移位。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也是粮运咽喉之地,为南北漕运重地。


(1)古泗水入淮之口。又称泗口、清河口,因古泗水一名清水,故名。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地当南、北交通咽喉,淮上军事要地,屯兵戍守。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皆指此。金、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2)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萧斌使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猜你喜欢

  • 直路县

    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西南直罗镇。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富县西直罗镇。属北地郡。东汉初废。

  • 渭北鄜坊

    唐、五代方镇名。唐上元元年 (760)置渭北鄜坊节度使,简称渭北或鄜坊节度使。治所在坊州 (今陕西黄陵县东南)。领鄜、坊、丹、延四州。建中四年 (783) 徙治鄜州 (今陕西富县)。辖有今陕西宜川、宜

  • 扎克拜达里克城

    亦名拜塔里克。清康熙时建,在今蒙古国西南巴彦洪戈尔省拜德拉格河下游东岸拜达里克村。

  • 重固镇

    本作重固。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十八里重固镇。清光绪 《青浦县志》 卷2: 重固镇 “相传宋韩蕲王掩军士骸骨处,故名。后人去鬼为重固”。在上海市青浦区东北部。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

  • 望诸

    泽薮名,即孟诸。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虞城县西北。春秋属宋。战国属齐。《史记· 乐毅列传》: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 唐时泽面周五十里。金、

  • 沐浴店

    即今山东莱阳市东北二十里沐浴店镇。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莱阳县东北有沐浴镇。

  • 桑日

    即桑里。今西藏桑日县。

  • 建瓯县

    1913年3月由建安、瓯宁两县合置,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治所建宁城 (即今福建建瓯市)。取两县首字为名。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2年改设建瓯市。建溪流域茶叶总汇于此,每年春夏之际,舟

  • 范村寨

    即今山西绛县东北范村。《清一统志 ·绛州》: 范村寨 “在绛县东十五里。今筑为堡”。

  • 卢王屯

    在今河北廊坊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1安次县:卢王屯,“汉初贞绾屯军与刘贾夹攻燕者,绾寻封燕王,因名曰卢王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