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丘
①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 宣公十二年 (前597),“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杜注: “清丘,卫地。在今濮阳县东南。”
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寰宇记》 卷10宛丘县: “清丘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传云:汉淮阳王常登此丘游望,闻汉中有清丘,故遥取为名。”
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春秋》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即此。
①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 宣公十二年 (前597),“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杜注: “清丘,卫地。在今濮阳县东南。”
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寰宇记》 卷10宛丘县: “清丘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传云:汉淮阳王常登此丘游望,闻汉中有清丘,故遥取为名。”
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春秋》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即此。
即今安徽绩溪县东扬之水的别名。《方舆纪要》 卷28绩溪县: 绩溪 “在城东,其源亦来自扬溪。下流二十余里,乳溪水东注之。又五里,徽溪水南注之。至临溪,会县南诸水,入歙县界。离而复合,交流如绩,县因以名
即今山西左云县。《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 (624),“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在今湖南永兴县西九十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白豹山“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接衡州府来阳县界”。
即隋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面最北门。《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屯上春门”。即此。隋洛阳郭城东垣最北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攻洛阳,屯军于此。
即临烝县。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南齐书·州郡志》 作临蒸县。
①一名白遂河。北运河源流之一,在今北京市东北部。《元一统志》:白河“在(顺)州东二里。古名白遂河。发源自密云界,由本州东南流入通州潞河。水势激冲,沙地疏恶,每岁雨潦暴溢,则泛滥散出,广狭深浅,无有常度
即怛满国。 唐西域国名。 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境阿姆河北岸铁尔梅兹。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呾蜜国 “东西六百余里, 南北四百余里。……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龙朔初置姑墨州都督府于此。
战国宋邑,后属楚。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战国策·秦策四》: 楚人黄歇说秦昭王曰,“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秦置砀县及砀郡。古邑名。春秋属
北宋置,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北五十里阜城村。元丰四年 (1081) 废。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二十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靳葬于华池,孙昌 “葬高门”。《水经·河水注》: “陶水又南径高门南……又东南径华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故司马迁碑文云: 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