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陵县

涪陵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 (201)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为涪陵郡治。《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建安末 “为江阳长,徙涪陵令”。即此。西晋永嘉后废。

②即涪城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资治通鉴》: 西晋太安二年 (303),荆州刺史孙阜“破德阳,获 (李特) 将寋硕,任臧退屯涪陵”。胡三省注: “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晋梓潼郡之涪城县,非涪陵郡之涪陵。广汉梓潼之涪,今绵州,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涪陵郡之涪陵,则今涪州涪陵县也。”

③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汉平县置,属渝州。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以涪陵江为名。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涪州治。天宝元年 (742)为涪陵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治。南宋咸淳二年 (1266),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还今涪陵市,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涪州。1913年改涪州复置,次年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83年改置涪陵市。

④南齐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后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巴郡。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2)古旧县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置,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属巴郡。唐、宋为涪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涪州。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1983年撤销,改设涪陵市。原属四川省,1997年划归重庆市。


猜你喜欢

  • 马息山

    在今湖北房县北。《舆地纪胜》卷86房州:马息山“在房陵县北七十里”。其南有马息驿。

  • 九曲池

    ①又名善泉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9:九曲池“在台城东,东宫城内。周回四百余步。《金陵故事》:梁昭明太子所凿,中有亭榭洲岛,曲尽幽深之趣,太子泛舟池中”。②在今江西湖口县南三十

  • 留得人堡

    即今陕西府谷县城。五代梁乾化二年(912) 府谷县迁治于此。

  • 安城镇

    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明设巡司于此。(1)在浙江省安吉县北部。面积74.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城,人口 3600。曾为安吉州、安吉县治所。民国时曾名桃城镇,1958年为安城公社,1

  • 涿鹿左卫

    明永乐八年 (1410) 置,直隶后军都督府。治所即今河北涿州市。后废。明永乐中置,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属后军都督府。清顺治九年(1652年)省入涿鹿卫。

  • 温榆河

    即古㶟余水。 亦名榆河。 即今北京市东北温榆河。源自居庸关,南流经昌平县西至沙河镇为其上游北沙河,东南经顺义县至通县北入北运河。《汉书·地理志》 上谷郡军都县: “温余水东至路,南入沽。

  • 开元寺及钟楼

    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常胜街西侧。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原名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591)改称解慧寺。唐乾宁五年(898)重修,改称开元寺。现寺已毁,仅存砖塔和钟楼各一座。开元寺塔原名须弥塔,

  • 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清史稿·地理志》丹江厅:“大丹江源出厅西南,小丹江自厅东南来会。”

  • 五龙口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清一统志·怀庆府二》:五龙口“在济源县利丰渠西。即今永利渠。《府志》: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魏司马孚垒石为门。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名曰利民渠。唐节度使崔宏礼、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浚

  • 夫罗县

    南齐置,属高兴郡。治所当在今广东化州、廉江、遂溪等市县境。隋开皇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