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溪
在今四川宜宾市北十里。《舆地纪胜》 卷163叙州: 涪溪 “李嘉谋记云: 黄太史,绍圣初章蔡用事,以前史官得罪,谪安置黔州,二年移戎州,方公之迁以涪州别驾,因自号为涪翁。放浪山水间。初不知有迁谪困侮之意。城南秋夏间水集,迅驶漱石,声振如雷,水反壑,则溪石离列可爱,声泫然流其间,公游而乐之,命之曰涪翁溪。其后溪山洞谷泉岭庵祠亭堂之属,悉以涪翁名,曰涪翁山、曰涪翁溪、曰涪翁亭、曰涪翁洞、曰涪翁泉、曰涪翁桥、曰涪翁庵、曰涪翁岭”。
在今四川宜宾市北十里。《舆地纪胜》 卷163叙州: 涪溪 “李嘉谋记云: 黄太史,绍圣初章蔡用事,以前史官得罪,谪安置黔州,二年移戎州,方公之迁以涪州别驾,因自号为涪翁。放浪山水间。初不知有迁谪困侮之意。城南秋夏间水集,迅驶漱石,声振如雷,水反壑,则溪石离列可爱,声泫然流其间,公游而乐之,命之曰涪翁溪。其后溪山洞谷泉岭庵祠亭堂之属,悉以涪翁名,曰涪翁山、曰涪翁溪、曰涪翁亭、曰涪翁洞、曰涪翁泉、曰涪翁桥、曰涪翁庵、曰涪翁岭”。
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南宋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上: “胡茶辣国管百余洲,城有四重。”
①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南海神庙南珠江下游段,因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而名。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即此。②即今广西容县东南之杨梅河。《清一统志·梧州府》: 波罗江 “在容
北宋置,属营山县。在今四川营山县西三十里封窦场。
①明置,属如皋县。即今江苏如皋县东丁堰镇。《方舆纪要》卷23如皋县:丁堰镇在“县东四十里。嘉靖中,倭贼尝犯此”。②即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十五里丁堰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阳湖县记:“丁堰镇在城东南一十五
①在今湖南茶陵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0茶陵州“颜江”条下:“又沤江出百丈山,西流四十里,亦达洣。”②又名澄江、淇江。亦名泸渡江。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沤江。《清一统志·郴州一》:沤江“源出桂东县界,西南
今四川苍溪县东一里北门沟。《舆地纪胜》卷185阆州:苍溪县,“《图经》云:隋开皇四年,刺史郑铎以治所狭隘,徙于曲肘川”。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4苍溪县:“旧治在曲肘川,去县一里,后周所设也。源出玉
南宋临安城 (今浙江杭州市) 南门。吴越时名龙山门,北宋改利涉门。《武林旧事》 卷1 《大礼》 载: “自嘉会门至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往来。” 元末张士诚重修杭州
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五十里罗浮山东麓。初称都虚,建于东晋咸和年间,是葛洪所建四庵中的南庵,也是他修道炼丹行医采药之所。东晋义熙初置葛洪祠。唐天宝中扩建为观。北宋元祐二年(1087)哲宗赐“冲虚观”额。1
在今安徽六安市南八十里嵩寮岩。岩中有洞,可容千人。《方舆纪要》 卷26六安州 “蝙蝠岩”条下: “州南八十里又有松林岩,亦曰嵩寮岩,岩最深秀,今为僧寺。”
在今湖北石首市南。《方舆纪要》卷78石首县:田坪址湖在“县南四十余里。……掌于河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