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穹县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
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名洱源县。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
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名洱源县。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化峪河西岸。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化峪河“《光绪舆地记》:在城东六十里。驻外委”。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北之黑河。《元史·地理志》:黄河“又两日,水南来,名乞儿马出。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乞里马出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
即蕲年宫。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南古城村。《汉书·地理志》 雍县: “橐泉宫,孝公起。祁年宫,惠公起。” 《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径雍县南,雍水注之。水出雍山,东南流……径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
即今福建古田县东杉洋。《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古田县:杉洋镇在“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十二年(1379)建。《志》云,杉洋地出银坑,多矿盗,旧设捕盗馆并郡司马分驻于此”。在福建省古田县东部、龙舞溪两
在今北京市东南五十六里永乐店乡德仁务村。《方舆纪要》 卷11通州漷县: 得仁务在 “县南二十五里”。
白沙堤的简称。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长三里。唐时名白沙堤,宋称断桥堤、孤山路,明代堤上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宋《淳祐临安志》卷10:断桥堤,“《旧经》不载所从始……盖孤山自唐时旧有堤也”。据考系西
即石牛道。古代陕西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间的主要交通路线。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入蜀,经广元市而至剑阁县。《方舆纪要》 卷66四川: “石牛道亦名金牛道。”即“石牛道”。
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十五里。《清一统志·柳州府》: 榄口山 “连延数十峰,高千丈,深林密箐,为邑要区”。
元置,在今广东惠来县西。明改置大陂驿。元置,在今广东省惠来县西。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大陂驿。清时裁。
亦作小邾镇。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六十里小纪镇。清道光《泰州志》卷2:西北隅有小纪镇。(1)在江苏省江都市东北部。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小纪,人口5200。明称小纪庄,以纪姓在此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