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县

洛阳县

①秦庄襄王元年 (前249) 置,为三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汉魏故城。西汉为河南郡治。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建都于此,并为河南尹治。东魏、北齐、北周为洛州洛阳郡治。隋初为洛州治。大业初移治今洛阳市,为河南郡治。唐初仍为洛州治。开元初为河南府治。五代 (梁、唐、晋、汉、周) 为河南尹治。北宋为河南府治。金兴定初为金昌府治。元为河南府路治。明为河南府治。民国初为河南河洛道治。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销,并入洛阳市。

②南朝宋侨置,属河南侨郡。治所在今湖北谷城县东。后废。


古旧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秦置县,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隋大业元年(605年)迁今市。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猜你喜欢

  • 明阿特部

    清科布多参赞大臣管部之一,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本属准噶尔,乾隆二十年(1755) 降清,后复从阿睦尔撒纳叛乱; 乱定,被并入和托辉特多尔济车登旗。三十一年,以其众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编为一旗

  • 昭乌达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后金崇德至清康熙年间,陆续将蒙古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八部编成十一旗,共为一盟,会盟地定于翁牛特左旗境内的昭乌达,故名。隶于理藩院,并受热

  • 龙潭坪

    即今湖北建始县东北九十二里龙潭坪镇。清同治《建始县志》卷2《场市》:东乡有“龙潭坪”。

  • 将军站

    元置,在今广东雷州市南。明改为驿。《方舆纪要》 卷104海康县: 雷阳驿,“ 《舆程记》:自驿而南六十里为将军驿,又南七十里为徐闻县之英利驿”。元置,在今广东省雷州市南。

  • 申江

    春申江之简称。即今上海市黄浦江。见“春申江”。

  • 杜家水口镇

    即垛石桥。今山东济阳县西北垛石镇。清乾隆《济阳县志》卷1:杜家水口镇在“治西北三十里”。

  • 照镜山

    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5路南州: 照镜山在 “州西北二里。山前有池如镜,倒影其中”。

  • 二襄

    南北朝时北魏所置襄州(治所在赭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和南襄州(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合称。 《北齐书·王则传》:东魏天平初,“行荆州事,都督三荆、二襄、南雍六州军事,荆州刺史”。西魏

  • 砀山

    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东游,“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清一统志·归德府》: 砀山“在永城县北八十里。与江南砀山县接界。亦曰宕山”。今芒砀山主峰

  • 卧佛院

    在今四川安岳县北六十里八庙乡南卧佛沟。在长达四里的沟内崖间,布满摩岩石刻佛像,在半岩上刻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长23米,头前刻 “卧佛” 字,上方有二十余躯造像,沟两侧岩壁上有一百三十九龛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