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南道

河南道

唐贞观元年 (627) 置,因在黄河之南,故名。辖境约当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故道以南 (唐河、白河流域除外),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置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置都畿道。乾元元年 (758) 废。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年)置,因在黄河以南得名。辖境相当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故道以南除唐河、白河流域以外地区,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置都畿道,辖境缩小。乾元元年(758年)废。


猜你喜欢

  • 大冈山

    ①在今广东信宜县西。《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大冈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形势高大,间于茂名、信宜二县界,因名”。②在今台湾省高雄县北境,南连小冈山。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2:大冈山“在府治(即今台南市

  • 济川桥

    ①在今江苏泰州市城南。《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济川桥 “一名高桥。跨运盐河,达通州如皋孔道”。②在今安徽宣州市东门外。《明一统志》 卷15宁国府: 济川桥 “在府城东阳德门外。隋开皇中建。旧名永安。

  • 福和墟

    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北六十里福和镇。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 69墟市: 增城县有 “福和墟”。

  • 白堂山

    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三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卷18蒲城县:“白堂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 因以为名。”

  • 南五泉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澄城郡。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魏改名朝邑县。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属澄城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名朝邑县。

  • 兴国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兴国军置,属江西行省。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三十年改属湖广行省。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兴国府。元至元十四年

  • 东江

    ①又名上江、白蚬江、白蚬湖。为古代太湖尾闾之一。晋顾夷《吴地记》、庾阐《扬都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皆以此为《尚书·禹贡》 的三江之一。故道自今江苏吴县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与松江分流,经白蚬湖东南流

  • 下竿塘山

    一名北竿塘。即今福建连江县马祖列岛北北竿塘岛(长屿岛)。南宋中叶《淳熙三山志》列举闽江口外的岛屿, 已提到该岛。明洪武二年(1369)曾徙其民于内地。清代岛上设有烟墩,与南竿塘和迤南的白犬、东沙岛合置

  • 蒲陆国

    本汉西域蒲类国。三国魏称蒲陆,属西域长史府。国都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附近。后附属于车师后部。

  • 兖济道

    1928年由济宁道分置,属山东省。治所在济宁县 (今山东济宁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兖州、泗水、汶上、宁阳、嘉祥、金乡、鱼台、曲阜、邹城、滕州、枣庄、微山等市县地。1928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