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
①又名大沩山。即今江西铜鼓县西大伪山。《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大沩山“在义宁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周四十里。西通湖南浏阳,东通新昌,南通萍乡。林木茂盛。昔为盗薮,明万历中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
②即小沩山。在今湖南醴陵市东北三十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哥老会在此起义。
③在今湖南宁乡县西一百五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一》引《寰宇记》谓大沩山,“沩水出焉”。又引《名胜志》谓“四方皆水,故曰大沩”。唐裴休葬此。
①又名大沩山。即今江西铜鼓县西大伪山。《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大沩山“在义宁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周四十里。西通湖南浏阳,东通新昌,南通萍乡。林木茂盛。昔为盗薮,明万历中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
②即小沩山。在今湖南醴陵市东北三十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哥老会在此起义。
③在今湖南宁乡县西一百五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一》引《寰宇记》谓大沩山,“沩水出焉”。又引《名胜志》谓“四方皆水,故曰大沩”。唐裴休葬此。
唐武德四年(621)置,属莱州。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六年(623)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南。属莱州。六年废。
北宋置,属颍上县。即今安徽颍上县西北三十六里江口镇。古镇名。宋置,即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江口镇。明设驿站于此。
①唐永淳元年(682)置,属扬州。治所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子桥附近。五代南唐改名永贞县。北宋太平兴国中复名扬子县,大中祥符六年(1013)移治今江苏仪征市,为真州治。南宋建炎元年(1127)升为扬子军,
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中海心山上。《资治通鉴》:唐天宝七载(748),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至德初陷于吐蕃。唐天宝七载(748年)筑,在今青海省青海湖龙驹岛海心山上。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西北与阿穆尔州交界处之亚马林山。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宁聂哩神山“国语,宁聂哩,春也。(宁古塔)城北三千七百十八里”。兴衮河支流额密勒河发源于此。
明置,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首山堡” 条下: “又南沙河堡,在司西南三十里。”
即今江西萍乡市东南江西口。《清一统志·袁州府》:江西市“在萍乡县东南七十里,通吉安府安福县界”。在今江西省萍乡市东南。清属萍乡县。
1927年并武昌、汉口二市置武汉特别市,属武汉国民政府。治所在汉口。1929年撤销。1949年复置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属中南行政委员会。1954年为湖北省省会,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依德尔莫格西北。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二十里芝川镇南原上。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 任太史令。著作《太史公书》,即《史记》。其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