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岭
亦名姜维岭。在今陕西周至县南五十里。《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延熙二十年(257),姜维欲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即此。
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三国蜀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攻魏关中,兵出沈岭,即此。
亦名姜维岭。在今陕西周至县南五十里。《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延熙二十年(257),姜维欲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即此。
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三国蜀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攻魏关中,兵出沈岭,即此。
①一名三十六水。在今湖北蕲春县东。《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三十六水 “亦名高溪,在州东北,出白岩山,南入蕲河”。②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21兴隆卫: 高溪 “在卫西南。旁有高溪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新民、辽阳、海城等县地置,属奉天府。治所在阿司牛录镇(今辽宁辽中县)。因处辽河中游,故名。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1929年直属辽宁省。在辽宁省中部。属沈阳市。面积 1668
在今江苏江都市北。即古岱石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引《江南通志》:“宋元丰中,知江都县罗适,浚大石湖,改名元丰。”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观堂乡。明嘉靖《归德州志》卷1 《村镇》:有“观音堂集”。清光绪《商丘县志》卷1 《市集》:“西面有观音堂,离城四十里。”
北魏太和年间筑,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元和志》卷9朗山县:“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鵶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
即今汉水。《尚书·禹贡》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汉书·地理志》 武都郡武都县:“东汉
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左传》:哀公四年(前491),楚“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杜注:“苍野在上雒县。”春秋戎地,后入晋、楚。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左传》哀公四年(前491年):楚谋北方,“右师军
①隋开皇二十年 (600) 分云州置,治所在榆林县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古城)。《元和志》 卷4胜州: “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 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准格尔旗、
①北周建德六年 (577) 置,治所在襄垣县(今山西襄垣县北郊)。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山西襄垣、黎城、武乡、沁县、榆社及河北涉县地。贞观十七年 (643)废。②辽圣宗并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0兴文县:两河口镇“在县东北。有巡司。万历初增置”。清裁。(1)在湖北省秭归县西部。面积296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坪庵,人口970。1949年为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