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洞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最东端。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梵音洞山在正东境,面大洋……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徒劈两岩如门洞然,深广百余丈。海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雷霆怒兴,听者悚栗”。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御书 “梵音洞” 悬洞额。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最东端。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梵音洞山在正东境,面大洋……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徒劈两岩如门洞然,深广百余丈。海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雷霆怒兴,听者悚栗”。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御书 “梵音洞” 悬洞额。
清康熙三年 (1664) 由湖广省分为左右两布政使司,六年 (1667) 右司改为湖南省。省会在长沙府 (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1913年废长沙府,长沙县为湖南省会。1933年由长沙县析
明洪武十年 (1377) 降睢州置,属开封府。治所在今河南睢县。十三年 (1380) 复升为睢州。1913年改为睢县,属河南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东部。属商丘市。面
明置,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40静乐县:两岭关在“县东南六十五里,路出阳曲。明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镇巡司,缭以土城,周一里有奇”。
北魏析郦县置,属恒农郡。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北周复名郦县。古县名。北魏改郦县置,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属武关郡。北周复为郦县。
古国名。西周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西南。赵氏之后,世为晋大夫。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赵烈侯 (即赵籍) 与韩、魏瓜分晋国,列为诸侯,建都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前3
北宋置,属江山县。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三十六里礼贤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至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礼贤县治。在北京市大兴区南部。面积92.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礼贤,人口 368
又作定口。即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巴彦木仁苏木。《清仁宗实录》:嘉庆十二年(1807)五月丙申,定吉兰泰盐池地界,守备一员驻磴口。
1927年析缅宁、澜沧二县地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在今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西二十四里营盘。民国《云南行政纪实》:“境内双江环流,因以名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2年迁今县治勐勐镇
①在今河北廊坊市东南。唐武德中曾为安次县治。《方舆纪要》卷11东安县: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戍守城也”。②在今江苏六合县西。《陈书·宣帝纪》:太建五年(573)“南谯太守徐槾克石
即今西藏尼木县北麻江。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麻江宗。1960年并入尼木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尼木县麻江城。1960年与孟嘎宗合并,改置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