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墟镇
即今江苏沭阳县北桑墟乡。《方舆纪要》卷22沭阳县: 桑墟镇 “在县北四十里。以近桑墟湖而名”。
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墟,人口3100。镇以驻地名。因驻地在原古桑墟湖畔,以此为名;明称桑墟铺,后简称今名。1949年为桑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0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稻、大豆、棉花等。蚕桑业较发达。有缫丝、扎染、机械等厂。沭海公路经此。
即今江苏沭阳县北桑墟乡。《方舆纪要》卷22沭阳县: 桑墟镇 “在县北四十里。以近桑墟湖而名”。
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墟,人口3100。镇以驻地名。因驻地在原古桑墟湖畔,以此为名;明称桑墟铺,后简称今名。1949年为桑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0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稻、大豆、棉花等。蚕桑业较发达。有缫丝、扎染、机械等厂。沭海公路经此。
亦作悯忠寺。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唐贞观十八年 (644) 征高丽,兵还,于蓟城东隅建寺,以悼念阵亡将士。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696) 建成,赐名悯忠寺。《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元年
在今贵州石阡县南。《清一统志 ·石阡府》: 松坎关 “在府城南”。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四十里白羊城。为京北重要山口之一。《元一统志》:“《图册》云,白羊口在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并于此置白羊千户所。明景泰元年(1450)于山口建城。《明史·武宗纪》:正德十一年(151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五十里。《清一统志·定州》:水窦岩“石骨清峭,拔地涌出,山雨骤至,则飞泉奔泻两崖间,汇而为潭。岩际有漱玉亭。金章帝尝游此。山坡石上勒宋苏轼书‘浮休’二字,元卢挚因名曰坡山峡”。
俗称北竿山。又名北干山、竹竿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青浦县: 干山 “昔时土宜美箭,因名”。
宋大理时为景昽的首府。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南郊曼景兰。即今云南省景洪市东南曼景兰。傣语景为“城”,兰为“百万”,意即“管辖百万人口的都城”。宋景昽金殿国建都于此。
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磁峰镇。清光绪 《彭县志》 卷2: 磁峰场 “旧名冯街镇。在西乡鹿坪里,距县西北六十里。东南距隆丰场四十里。乾隆十六年设”。此处有宋金城白瓷窑址。
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北莫干山上。《方舆纪要》 卷91湖州府乌程县: 莫干山 “在府西南百五十里。上有铸剑池,旁有磨石,相传吴王铸剑处”。
明置,属辽海卫。即今辽宁开原市西、辽河东岸丈沟子村。民国《奉天通志》卷74开原县:“丈沟子村西,古为商船停泊之所……开原城西老米湾者是也。”
明永乐三年(1405)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虎林县穆棱河南一带。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