柤山
在今湖北襄阳县与南漳县之间。《隋书·地理志》: 襄阳府义清县有柤山。《元和志》 卷21南漳县: 柤山 “在县东北一百八里。吴将朱然、诸葛瑾从柤中乘山险道北出,柤中去襄阳城一百八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盖以地山相近,因名”。或说即南漳县东南之八叠山。
在今湖北襄阳县与南漳县之间。《隋书·地理志》: 襄阳府义清县有柤山。《元和志》 卷21南漳县: 柤山 “在县东北一百八里。吴将朱然、诸葛瑾从柤中乘山险道北出,柤中去襄阳城一百八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盖以地山相近,因名”。或说即南漳县东南之八叠山。
在今江西都昌县境。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 《游斜川》 诗序云: “临长流,望曾城。”在今江西省都昌县境。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游斜川》序:“临长流,望曾城。”即此。
明洪武九年 (1376) 降钦州置,属廉州府。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市。十四 (1381) 复为钦州。1912年改钦州复置钦县,为广东钦廉道治。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市。1928年直属广东省。1952年划归广西省
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清光绪年间,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曾在此设立拳场,积极宣传“灭洋”主张。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清光绪年间,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在此设立拳场,积极宣传“灭洋”主张。
山名。亦名砥柱山、三门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为黄河漕运极为艰险之处。《尚书· 禹贡》: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即此。《汉书·沟洫志》: 武帝时,河东守番系言: “漕从山东西,岁
又名太白楼、谪仙楼、李白祠、太白祠。在今安徽马鞍市西南采石镇采石矶。《清一统志·太平府》: 李白祠 “在当涂县东南青山麓”。《续文献通考》: 万历初,“御史蔡梦说建李白祠于太平府之采石山”。今太白楼建
①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置,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为并州,移治阳曲县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山半。内刻雅集图,为沈石田觞咏处。
在今四川阆中市西故城内。《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阆苑 “唐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以衙宇卑陋,遂修饰宏大之,拟于宫苑,由是谓之隆苑。其后以明皇讳隆基,改谓之阆苑”。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方舆纪要》卷57安塞县:西川水“在县(今沿河湾镇)东南。自保安县(今志丹县)境流入界,至县东南二十里,会小平川,入肤施县境,合于延水”。
①春秋时莱国筑,在今山东荣成市北埠柳镇西北不夜村。《汉书·地理志》 东海郡不夜县,颜师古注引《齐地记》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西汉置不夜县。②即悉补野的异译。西藏吐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