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杜县

杜县

①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杜伯国置,治所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杜城。秦属内史。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名杜陵县,移治今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三国魏复名杜县,属京兆郡。西晋改名杜城县。北魏神䴥四年(431)复为杜县。北周建德二年(573)省入万年县。

②南朝宋侨置,为京兆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西魏废。


古县名。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属内史。西汉元康元年(前65年)改名杜陵县。三国魏复名杜县。西晋改杜城县。北魏复为杜县。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废入万年县。


猜你喜欢

  • 视渡口镇

    在今湖南茶陵县东八十里。明置视渡口巡司。《方舆纪要》 卷80茶陵州: 视渡口镇,“ 《志》云: 州境有花石、虎背、严河、古城、老虎、白石、高水、仙女、会仙、磨石等十寨,俱元末州民避兵处”。

  • 分水山

    ①即今浙江泰顺县东南与苍南县、福建福鼎县交界处。山下有分水关。《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分水山在“县南二百里,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泉发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故名。②在今广西陆川县北。明万历《

  • 八儿真

    亦作巴耳赤邗。在今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东南奇伊利一带。《元史·太祖本纪》:十六年(1223),“皇子术赤攻养吉干、八儿真等城,并下之”。

  • 比干庙

    在今河南卫辉市城北十四里。据《史记·殷本纪》:“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因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据传比干被纣剖心后,葬于此。相传其墓为周武王所封,北魏孝文帝时因墓立

  • 洪济梁

    一作洪济桥。在今青海贵南县北黄河上。唐置金天军于此。《新唐书·吐蕃传》: “河之上流,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又作洪济桥。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黄河上。唐时于此置金天军。《新唐

  • 大吃水沟山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大吃水沟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

  • 彭城郡

    西汉地节元年 (前69) 改楚国置,治所在彭城县 (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安徽濉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地。黄龙元年 (前49) 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 (

  • 南馆陶镇

    即今河北馆陶县治。汉以来为馆陶县治。金废为镇。明置南馆陶巡司于此。1949年复为馆陶县治。

  • 锦花城

    亦名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市别名。北宋孙光宪 《北梦琐言》 逸文卷2: 王建攻围成都三年未下,建激厉士气: “尝以美言啖之曰: 西川号为锦花城,一旦攻克,玉帛子女,恣我儿辈快活也。”

  • 无假之关

    战国楚地,确址不详。《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北围曲沃、于中, 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又云:“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不上贡事于郢矣。”徐广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