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攸县

攸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攸县东攸水南。以北有攸溪为名。东汉属长沙郡。南朝齐属湘东郡。梁、陈间改为攸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南云州治。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属衡州。五代梁时迁今攸县治,改属潭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攸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东毗江西省。属株洲市。面积 2651 平方千米。人口75.1万。辖10镇、2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攸县,治今县城东北;并置容陵县,治今攸县阴山港。均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容陵县为阴山县,属湘东郡。南朝齐攸县亦属湘东郡。南朝梁天监中析阴山县置湘潭县,治所在今攸县境,属湘东郡。南朝梁、陈时改攸县为攸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攸水、阴山县入湘潭县,属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攸县,并置南云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南云州,属衡州。五代治所徙今城关镇。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攸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年)属天临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属株洲市。《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地处湘东山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攸水及支流洣水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油菜籽、生姜、辣椒、烟草、柑橘、鲜鱼、生猪。特产攸县麻鸭。林产有松、杉、竹、油茶。矿产有煤、铁、钨、长石等。有化工、机械、冶炼、造纸、皮革、副食品加工、采矿等工业。湘东铁路纵贯县境,106国道、攸衡公路交错境内。攸水、洣水可通航。名胜古迹有司空山、灵龟峰、阳升观、宝宁寺等。纪念地有苏维埃兵工厂旧址、谭震林故居。


猜你喜欢

  • 鹄山县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瀼州。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西南。贞元后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南。属上思州。宋废。

  • 瓯越

    ①东瓯之别称。本越族一支,秦、汉时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一带。西汉惠帝时封其首领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故称瓯越。后世因以此为今浙江南部或温州市的别称。② 《史记·南越列传》 有西瓯,当居南越西部地。因

  • 土门县

    ①北魏景明元年(500)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因县频山有二土阙,状似门,故曰土门。隋大业二年(606)废。义宁二年(618)复置,属宜州。唐贞观十七年(643)又废。②唐武德二年

  • 射的山

    即今安徽南陵县西北三十里笔架山。《寰宇记》 卷103南陵县: 射的山 “据古老相传,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见有白处,曾有人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今遥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山”。

  • 柘林镇

    ①唐置,为军镇,属嘉州。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七十里沙湾镇。②即今上海市奉贤县南十八里柘林镇。镇西旧有柘林城。《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柘林镇 “地连柘山,与青村所、金山卫相应援。嘉靖三十四年,

  • 方山埭

    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使陈勋“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遣校尉陈勋屯田,于方山南截淮(今秦淮河)立埭,号方

  • 菏泽

    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尚书·禹贡》: “导菏泽”; 又说: 济 “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即此。古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唐时名龙池,亦称九卿陂。金、元以后遂堙。古湖名。又称荷泽。在今山东省定

  • 银冶岭

    又名银冶山。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南十五里。民国 《密云县志》 卷1: 银冶岭 “曾产银,山下犹有开采洞址,近产石棉”。

  • 始安县

    ①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广西桂林市。东汉为始安侯国。三国吴为始安郡治。南朝宋为始建国治。南齐复为始安郡治。梁又为桂州治。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为临桂县。②南朝宋置,属巴

  • 肃慎

    又作息慎、稷慎。商、周时居不咸山 (今吉林长白山) 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东晋郭璞注: “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