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报国寺

报国寺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辽代创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②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龙门乡北金龟山麓。清道光《乐至县志》卷9:报国寺“在治东三十五里。古寺毁。今重装饰。……寺建于李唐前,故灵异之迹往往而在。有明代嘉靖时新出孟蜀广政间二碑”。寺始建于隋,清雍正间重修。有五代摩岩造像及广政间碑。

③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麓,为游山时出入门户。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报国寺在“县南十里。旧有庆祝在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改今名。今庙门“报国寺”为康熙御书。弥勒、大雄、七佛三殿及藏经楼掩映于苍楠翠柏之间,逐渐升高,宏伟壮观。寺内著名文物是明永乐十三年(1416)景德镇造大型瓷佛(高2.47米)。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即此寺。由此登峨眉山至金顶有二道,右道为一百二十七里,左道为八十八里。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为游山的出入门户。明万历年间始建,原名会宗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并改今名。山门有清康熙帝御题“报国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后,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五重,建筑面积 10600 平方米,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建筑宏伟,气势轩昂,各殿佛像金灿夺目。寺内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报 国 寺


猜你喜欢

  • 通肯山

    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通肯山在 “ (珲春) 城东北二百七十里。……珲春河发源于此”。“通肯”,满语意为鼓。

  • 武宁县

    ①三国吴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北省北宁县。《水经· 叶榆水注》: “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按 《晋太康记》 县属交趾。” 南齐以后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龙州。贞观六年 (6

  • 鱼儿泺

    ①即今吉林大安市西北洮儿河注入嫩江处之月亮泡。《辽史·圣宗纪》: 太平二年 (1022) “二月辛丑朔,驻跸鱼儿泺”。五年 (1025) 三月 “如长春河鱼儿泺,其水一夕有声如雷,越沙冈四十里,别为一

  • 萝北设治局

    1912年置,属黑龙江省黑河道。即今黑龙江省萝北县兴东村。1916年改为萝北县。1912年由瑷珲直隶厅析置,治今黑龙江省萝北县兴东。1913年升县。

  • 兰嵯山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后汉书·袁尚传》:建安九年(204),曹操攻邺,袁尚救援,为操所败,“尚还走兰口”。注:“相州安阳县界有兰嵯山,与邺相近。盖兰山之口。”

  • 康济寺塔

    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一百三十里韦州古城东南隅。西夏始建。塔身九级。明嘉靖六年(1527) 增筑四级,四十年所增四级被震毁。万历九年 (1581) 重修,复于九级之上增筑四级。为八角密檐式砖塔。塔前有明成

  • 吗呢图噶图勒罕卡伦

    即玛呢图干都尔罕卡伦。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东北额尔齐斯河南岸。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径玛呢图噶图勒罕卡伦北。又西北流百三十余里潴为宰桑淖尔”。

  • 浮溪

    指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溪在于潜镇附近的一段。宋 《咸淳临安志》 卷36: “父老相传,大历中具视道者过此,适溪流泛溢,以净中浮渡,故曰浮溪。” 《方舆纪要》 卷90于潜县: 浮溪在 “县治 (今于潜镇

  • 石门江

    ①指今四川高县西北南广河段,以流经石门砦(石门山)而名。《明史·地理志》 庆符县:“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②古名羊官水、朱提江。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与云南盐津、绥江交界之关河(横江河)。《舆地纪胜

  • 夷水县

    唐置,属羁縻述昆州。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北宋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都安县东北。属述昆州。北宋熙宁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