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扶风郡

扶风郡

①三国魏改右扶风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及秦岭以北地区。西晋泰始三年(267)迁治池阳县(今泾阳县西北)。其后辖境屡有增减。北魏初移治好畤县(今乾县东)。永安元年(528)移治文学城(北周改为始平县,在今兴平市东南十五里)。辖境相当今陕西武功、乾县、兴平三县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移治雍县(今凤翔县)。唐武德元年(618)改置岐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改名凤翔郡。

②东晋孝武帝时侨置,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朝宋治所在筑阳县(今湖北谷城县东北)。梁废。

③南齐改武都郡置,属益州。治所在武江县(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梁改为辅剑郡。


(1)三国魏改右扶风置,治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属雍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永寿、礼泉、户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北魏移治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北周移治始平县(今兴平市东北)。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治雍县(今凤翔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北,陇县、麟游县以南,扶风县、眉县以西地区。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载(756年)改为凤翔郡。(2)南朝宋孝武帝时侨置,治筑阳县(今湖北谷城县东)。属雍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省谷城县一带。梁废。


猜你喜欢

  • 石榴红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北九十四里。清代为开化府总兵左营都司驻地。后废。彝语“石榴红”意为赶街处。

  • 朱鸢县

    即朱䳒县。在今越南海兴省快州附近。《晋书·地理志》 作“朱鸢”。《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4:梁大同十一年(545), 陈霸先等讨李贲,“贲率众三万拒之,败之朱鸢,又败于苏历江口”。西汉置,

  • 鼋头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之支岭。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一山皆青石,温润光莹,扣之琅琅有金玉声。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皆取此石而出

  • 汜水关

    即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南宋建炎二年(1128)岳飞破金兵于此。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本名虎牢关,属成皋县。隋改成皋县为汜水县,唐后因有此名。《宋史·岳飞传》:北宋建炎二年(1128

  • 景东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郊景董山上。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

  • 建威城

    ①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汉末所置戍守处。《三国志· 蜀书 · 诸葛亮传》: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出至建威,(郭) 淮退还,遂平二郡”。即此。②在今青海贵德县东黄河北。《后汉

  • 南楼岭

    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与赣、湘两省交界处。《清一统志 ·武昌府一》: 南楼岭 “在通城县东南四十里,接江西南昌府义宁州界”。

  • 萧然山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六十里,为泰山东麓。《史记·孝武本纪》: 汉武帝封泰山,下阴道,“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集解》: “服虔曰: ‘萧然,山名,在梁父。’” 《元丰九域志》 卷1: 莱芜县有 “萧然

  • 箬溪

    ①在今江西武宁县东北。《清一统志·南昌府一》: 箬溪港 “在 (武宁) 县东北六十里,源出丫髻山”,入修水。②一名若溪水。指今浙江长兴县长兴港自县城至太湖的一段江道。《寰宇记》 卷94长兴县: “箬溪

  • 鲘门港

    即今广东海丰县西南鲘门镇。《清一统志·惠州府》: 瞰下寨 “迤西有鲘门港口,在长沙港西,有把总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