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坝
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宋史·张珏传》:景炎三年(1278),元兵攻重庆,“珏率兵出薰风门,与大将也速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击之,珏兵大溃”。即此。
在今重庆市区东。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守将张珏与元将不花战于扶桑坝,兵败城陷,即此。
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宋史·张珏传》:景炎三年(1278),元兵攻重庆,“珏率兵出薰风门,与大将也速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击之,珏兵大溃”。即此。
在今重庆市区东。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守将张珏与元将不花战于扶桑坝,兵败城陷,即此。
在今宁夏银川市及永宁县境,唐徕渠西。《清一统志· 宁夏府一》: 靖虏渠 “旧名李王渠,乃元昊废渠也。明弘治中,巡抚王珣言,本边旧有古渠三道,东为汉渠,中为唐渠,现通水利,惟西一渠,逼在山下,今大半淤塞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巴彦、呼兰县一带。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所未详。辖境约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流域的木兰、巴彦、肇东、呼兰等地。后废。
亦作磐石县。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属资中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北三里。以盘石山为名。《周书·陆腾传》: 保定二年 (562),“资中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郡不能制”。即此。隋开皇七年
西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立子友为淮阳王,为同姓九国之一。都陈县 (今河南淮阳县)。惠帝元年 (前194) 改为郡。此后或国、或郡。成帝元延末,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柘城、太康、扶沟、鹿邑等县地。东
即今内蒙古扎鲁特旗西汉山。《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有大斧山”。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上,与西林、东林寺合称三大名寺。《清一统志·九江府二》:上大林寺“在庐山西大林峰南。晋建。元末毁。明宣德中重建。寺前有宝树二,曲干垂枝,圆旋如盖。又中大林寺在庐山锦涧桥北,下大林寺
即乌雨克灵喀城。今西藏南木林县东乌郁。
即日喀则。今西藏日喀则市。藏语意为山顶的庄园。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 日噶则,堡居山顶之谓。”见“日喀则市”。
明洪武中置,在今云南大理市南。天启间废。
乃西虢支庶。即今陕西宝鸡县。《史记·秦本纪》:武公十一年(前687)“灭小虢”。后为邑。春秋时称“西虢”为“小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史记·秦本纪》: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灭小虢”,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