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补野
西藏古代族部名。即窣勃野、宝髻、不夜、弗夜,亦作勃悉野、勃窣野。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包括乃东、穷结等县境。唐杜佑 《通典·边防》: “ (吐蕃) 始祖赞普, 自言天神所生,号 “鹘堤悉补野”; 《敦煌吐蕃文书》、《吐蕃工布摩崖碑》及藏文史籍中,也对吐蕃王室始祖有此称号。“鹘堤” 意为光明天,“悉补野” 意为悉补之王。吐蕃始祖聂墀赞普时,西藏地方有十余小邦,悉补野部落最强。
西藏古代族部名。即窣勃野、宝髻、不夜、弗夜,亦作勃悉野、勃窣野。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包括乃东、穷结等县境。唐杜佑 《通典·边防》: “ (吐蕃) 始祖赞普, 自言天神所生,号 “鹘堤悉补野”; 《敦煌吐蕃文书》、《吐蕃工布摩崖碑》及藏文史籍中,也对吐蕃王室始祖有此称号。“鹘堤” 意为光明天,“悉补野” 意为悉补之王。吐蕃始祖聂墀赞普时,西藏地方有十余小邦,悉补野部落最强。
在今浙江安吉县西。《方舆纪要》卷91安吉州:“石虎山在州(治今安城镇)西南十五里,路出孝丰,此为径道。”
在今浙江平湖市乍浦镇东南海中。以此尝为县治,故曰故邑。《舆地纪胜》 卷3引 《舆地志》云: 故邑山,“山下有城,汉安帝二十年 (按: 当为永建二年之误) 海盐沦陷为湖,移于山傍”。自东汉至晋,海盐县治
在今广东广宁县北赤坑镇花山村。《清一统志·肇庆府》:花山营“在广宁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三十九年置,防守顾水一带,营后俱是瑶僮,外接广西怀集县界”。
又作承水或烝水。源出今湖南邵东县东大云山,东北流经衡阳县,又折而南流转东,至衡阳市北入湘水。宋本 《寰宇记》 卷115衡州衡阳县: “蒸水源出县西,水气如蒸。《水经》 云,蒸水源出重安县南,又东北至临
唐元和五年 (810) 改锡山镇置,属唐年县。即今湖北通城县。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 (1135) 复为镇,属崇阳县。十七年 (1147) 复为通城县。古镇名。唐元和中置
明嘉靖元年(1522)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西南六十三里虹溪镇。《清一统志·广西州》:十八寨“在弥勒县西南。今蛮党分居者,曰永安寨、石洞寨、禄庆里寨、阿营里寨、米车寨,余或以山名,本一山而
南朝梁、陈间置,属南合州。治所在今广东雷州市西。隋大业初废入海康县。
①即泡河。在今江苏丰县北。《水经·泗水注》: “ (泡) 水上旧有梁,谓之泡桥。” 《宋书·索虏传》: 元嘉中,魏将步尼公屯留城,与宋将稽元敬遇,引兵 “趋苞桥。至,欲渡清西,沛县民烧苞桥,夜于林中击
即今陕西商州市北大荆川。《水经·丹水注》: 清池水 “水源东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在今越南莱州省西北部。清代为临安府纳楼土司辖地。《滇南界务陈牍·普界陈牍·署临安道周瑞玺禀》: “查普方、里方旧为纳楼土司三勐勐底地方,衙门坡则为中勐、下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