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恒州

恒州

①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 改司州置,治所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山西北部内长城以北,河北蔚县、阳原县,内蒙古凉城、丰镇、兴和等县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克。东魏天平二年 (535) 寄治肆州秀容郡城 (今忻州市西北)。北齐天保七年 (556)复还故地,移治今大同市。北周大象二年 (580) 又废。

②东魏天平二年 (535) 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北齐废。

③西魏大统元年 (535) 置,治所在归德县 (今甘肃环县北一百里归德堡),一说在陕西吴旗县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北部地。北周废。

④北周天和二年 (567) 侨置,治所在周南郡盩厔县 (今陕西户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德三年 (574)废。

⑤北周宣政元年 (578) 分定州置,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恒州,移治石邑县 (今石家庄市西南镇头),四年又移治真定县 (今正定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藁城二市及正定、灵寿、行唐、井陉、获鹿、平山、阜平等县地。元和十五年 (820) 避穆宗名讳,改名镇州。五代唐改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 (942) 复名恒州,后汉又改名镇州。

⑥金贞祐四年 (1216) 置,治所在盩厔县 (今陕西周至县)。元初废。


(1)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司州改置,治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北部内长城以北,河北省蔚县、阳原和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邻近的南部地区。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攻克。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寄治肆州秀容郡(今忻州市西北),北齐天保时复还故地,移治今大同市。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废。(2)西魏置,治归德县(今陕西吴旗西北)。北周废。(3)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治盩厔县(今陕西户县西北)。建德三年(574年)废。(4)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析定州置,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南,唐初徙今正定县)。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唐武德初复旧。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石家庄、正定、藁城、灵寿、行唐、井陉、鹿泉、平山、阜平等市县地。元和十五年(820年)避穆宗李恒名讳,改名镇州。五代唐升为真定府,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汉又改名镇州。唐、五代时曾先后为恒冀节度使、顺德军节度使治所。


猜你喜欢

  • 麻山关

    在今甘肃康乐县西南。《清一统志·兰州府二》: 麻山关 “在河州东南一百四十里,接巩昌府洮州厅界”。

  • 靺鞨

    古为肃慎。北魏为勿吉。隋唐称为靺鞨。分布在今吉林长白山以北,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海。《隋书·东夷传·靺鞨》: 凡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而黑水部尤为劲健”。

  • 湘桂运河

    即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湘江与漓江之间。民国 《广西省》 第四编兴安县: 湘桂运河 “古称灵渠,又名漓水。俗以其三十六陡,又名陡河。东起兴安县东南四里之分水塘,西南至文家村入大溶江,长约六十里。肇凿于秦

  • 望高山

    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5安丘县: 望高山 “山形突兀,远视高耸”。

  • 安乐川

    即今宁夏灵武县南山水河。《元和志》卷4灵州回乐县: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 芝山州长官司

    元置,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北。后废。元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西北。后废。

  • 仙泉井盐课司

    明置,在今四川仁寿县南。《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盐井,“《志》云:府境有盐井大小不一,惟仁寿及简州所出至多,民资其利。有仙泉井盐课司,在治南半里”。

  • 老河头

    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头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安州图:西南有老河头。

  • 弦蒲薮

    在今陕西陇县西。《周礼·职方》: “正西曰雍州,其泽薮曰弦蒲。” 《水经·渭水注》: “汧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 《尔雅·释地》 “秦有杨陓” 疏谓弦蒲即杨陓,误。

  • 产溪

    在今广东潮安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海阳县:产溪“在府北九十里。东南流,会于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