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道
1913年由东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延吉县(今吉林延吉市)。辖境约当今吉林张广才岭、松花湖以东,蛟河、敦化、和龙、龙井、图们、珲春以北,黑龙江海林、牡丹江、绥芬河三市以南地区。1929年废。
1914年6月由东南路道改名,治延吉县(今吉林延吉市)。属吉林省。辖延吉、宁安、珲春、东宁、敦化、额穆、汪清、和龙等县。辖区约当今黑龙江省海林(南部)、牡丹江二市以南,吉林省蛟河、敦化、安图(北部)、龙井、和龙等市县以东地区。1929年初废。
1913年由东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延吉县(今吉林延吉市)。辖境约当今吉林张广才岭、松花湖以东,蛟河、敦化、和龙、龙井、图们、珲春以北,黑龙江海林、牡丹江、绥芬河三市以南地区。1929年废。
1914年6月由东南路道改名,治延吉县(今吉林延吉市)。属吉林省。辖延吉、宁安、珲春、东宁、敦化、额穆、汪清、和龙等县。辖区约当今黑龙江省海林(南部)、牡丹江二市以南,吉林省蛟河、敦化、安图(北部)、龙井、和龙等市县以东地区。1929年初废。
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 其河 “源出横山,东流入真阳县 (今正阳县) 境,合塘下沟河而入于汝”。
一名楚呼楚水。即今新疆塔城市东喀让古尔河。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77: 楚呼楚水“亦名喀喇古隆水,出 (楚呼楚) 山,西南流至今(塔尔巴哈台) 厅治南,与乌拉斯台水会,……又西南入额敏河”。
①北周置,治所在清泽县 (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隋废。②隋大业二年 (606) 改兖州置,治所在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曲阜、泰安、莱芜、汶上、宁阳、泗水、邹城等市县地。大业三年
在今宁夏平罗县南。《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灵武营“在镇北百里。正统十一年建营于此,为北面之蔽”。
在今广东东莞市虎门镇东南南涌口村。清光绪《广州府志》卷73兵防:东莞县有“左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大涌口汛”。
①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隅。《清一统志·平阳府》:大云禅寺“在临汾县城内安道坊。唐贞观中建。俗名铁佛寺。内有大铁佛,头上建浮图”。②在今山东青州市南云门山麓。《清一统志·青州府二》:“旧在云门山后,明景泰
西汉大河 (黄河) 所经之处,在今河北清河县西。《汉书· 沟洫志》: 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县。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南洪泽湖范围内。《方舆纪要》卷23宝应县:白水塘在“县西八十五里。阔三十里,周二百五十里。北接山阳,西南接泗州盱眙县界。亦曰白水陂,三国魏邓艾所作”。又作白水陂。在今江苏省宝应县西,北
即常道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隋时建。
即今江苏、上海之吴淞江。《寰宇记》卷91吴江县:吴江“本名松江,又名松陵, 又名笠泽。其江出太湖,二源:一江东五十八里入小湖,一江东二百六十里入大海”。《方舆纪要》卷24吴江县: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