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桥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两端石桥墩增至二十四个,中段用十八只梭形木船连接成浮桥,故称“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改称广济桥。是我国较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清雍正元年(1723)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又称南渡桥。在浙江省奉化市东。历史上是奉化三大水陆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桥始建于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为4孔梁式廊桥,全长51米,宽6.7米。石制桥墩,上承木梁,梁上木板铺面,桥上覆以22间廊屋,引桥旁有小屋12间,内有建桥碑记、禁约碑等5块石碑。 (2)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韩江上。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名湘子桥。是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时56年建成。初为浮桥,淳熙元年(1174年)毁于洪水,太守常祎重修,筑墩架桥。东西两段18墩,全长517.95米。中间一段,宽约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以后重修,并增建5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1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卯榫砌成。水流湍急的江心一段,不能造墩架梁,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是国内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代大修5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圮)。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桥头有广济门城楼。1989年于下游1千米处另建韩江大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 州 广 济 桥


猜你喜欢

  • 东关

    ①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东关镇西北,裕溪河东岸濡须山上。三国吴诸葛恪筑,隔濡须水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三国志·魏书·齐王芳传》:嘉平四年(252),征南大将军王昶等征吴,“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

  • 将军河

    即今湖北郧县西南将军河 (大回水沟)。《方舆纪要》 卷79郧县 “赵河” 条下: “将军河在府南百五十里。北流与红石河合。……流入汉江。”

  • 王弄里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北六十六里老回龙。清代以原王弄山长官司地置,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

  • 祖陵

    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西南。《辽史·太祖纪下》: 天显二年 (927),“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军节度使以奉陵寝”。②即明祖陵。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明洪武二十年 (

  • 丁沟镇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三十六里丁沟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甘泉县东北有丁沟。民国《江都县新志》卷2有丁沟镇。在江苏省江都市中北部、三阳河两岸。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丁沟,人口44

  • 高寨镇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高寨镇 “在江华县南,旧称高寨营”。(1)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北部。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寨,人口970。原名安家寨,高

  • 蒲岐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盘石卫。治所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蒲岐镇。清顺治十七年(1660) 改置蒲岐寨,设把总驻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乐清市东北蒲岐。属盘石卫。清顺治十七年

  • 楚东市

    在今湖南醴陵市东南二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普口市” 条下: “楚东市,在县南二十里。”

  • 马尾镇

    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丹江水库东。《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马尾镇“即马圈城”。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中部、闽江下游北岸。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马尾,人口 7450。地处马江如马之石尾

  • 小箬驿

    一作小若驿。即今福建闽侯县西北小箬。位于闽江北岸,路通闽清县,为戍守要地。宋《淳熙三山志》卷5驿铺:小若驿在“闽清县东北五里。祥符二年(1009)重建”。《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三山驿”条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