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州

广州

①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不久废。永安七年(264)复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海南岛、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以南、宜州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后渐缩小。隋开皇十二年(592)移治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岸),开皇末移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仁寿元年(601)改为番州,大业三年(607)又改为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广州,后为岭南道治所,天宝元年(742)改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广州,乾宁二年(895)改为清海军。五代为南汉国都,改为兴王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端拱后为广南东路治。南宋祥兴元年(1278)升为翔龙府,同年(至元十五年)元改为广州路。

②北魏永安元年(528)置,治所在鲁阳郡山北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宝丰、叶、郏、襄城、舞阳等县及平顶山市地。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属西魏,而东魏另置南广州于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汝州。隋仁寿末改为鲁州。

③辽开泰七年(1018)置,治所在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六十里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新民、辽中等市县相连地带。金皇统三年(1143)废。


(1)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旋废。永安七年(264年)复置,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除广东廉江县以西,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市以南,宜州市以西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以后辖境渐小。隋大业初改南海郡。唐武德时复为广州,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五代南汉升为兴元府,并建都于此。宋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元升为路,明改府。唐、宋至清历为岭南道、广南东路、广东省治。辖境东至今龙门、增城、东莞、深圳,北至清远,西至新会、台山,南至海。1911年废。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此地。唐以后置市舶司和海关于此,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遭英军侵略,府城人民组织平英团,奋起武装反抗。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曾多次起义于此。(2)北魏太和中置,后废。永安中复置,治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鲁山县等地。东魏武定中移治襄城县(今属河南)。隋仁寿以后废。(3)辽开泰七年(1018年)置,治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省西南部。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


猜你喜欢

  • 双庙子

    ①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双庙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昌图府图:东北有双庙。民国《昌图县志》图:东北有双庙子。②今黑龙江省兰西县。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兰西县,地当呼兰河西,旧名双庙子。”集

  • 张秀屯

    即今河北枣强县西南二十四里张秀屯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枣强县图:西南有张秀屯。集镇名。在河北省枣强县城西部。张秀屯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650。明代山西移民张秀迁此建村,故名。产小麦、玉米、棉

  • 牛桥镇

    在今湖南桂阳县南六十里。明于此置巡司。清康熙中裁。

  • 秀岩山

    在今云南施甸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18施甸长官司:秀岩山在“司(旧治)东南二里。岩下出泉,注于小罗窑河,北流经峡口洞而入澜沧江”。

  • 大八号镇

    即今吉林榆树市西北八号镇。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伯都讷厅:西北“一百里八号荒镇”。(按:伯都讷厅治在今榆树市)。

  • 四九墟

    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四九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宁县(今台山市)东南有四九墟。

  • 下苏阿

    在今四川巴塘县南苏哇龙乡。清雍正七年(1729)置下苏阿土百户。

  • 白水城

    即白水胡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东南。《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呾逻私城“西南赢二百里至白水城”。即“白水胡城”。

  • 干溪

    ①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崇州市西南干溪河。《资治通鉴》:唐中和二年(882)六月,阡能与官军“大战于干溪,官军大败”。即此。②在今贵州长顺县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麻线河”条下:“干溪在司南五

  • 骆驼山

    ①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清一统志·宁武府》: 骆驼山 “在偏关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明李文忠北征,尝憇兵于此”。②亦名鞍子山。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北滦河西之骆驼山。《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