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并州

并州

①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约当今山西、河北一带。

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东汉治所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扩大,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唐代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十一年(723)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改并州, 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又改为太原府。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蒲阪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后移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后秦末年废。

④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396)置,治所在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皇初五年(398)废。

⑤十六国南燕置,治阴平(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晋书·地理志》:南燕慕容德“以并州牧镇阴平”。

⑥西魏置,治所在随郡(今湖北随州市)。废帝三年(554)改为随州。

⑦南朝梁置(一说西魏置),治所在南晋郡(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万源县南部地。隋开皇五年(585)废。


(并bīng) (1)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的一部分。(2)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东汉治晋阳县(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扩大,包括有今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辖境渐小。唐代相当今山西省阳曲县以南、文水县以北的汾水中游及其以东地区。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又改为并州,移治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七年又迁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年)又升为太原府。(3)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396年)置,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末年废。(4)太原市的别称。


猜你喜欢

  • 禹功矶

    一名吴王矶、吕公矶。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部龟山东端。《舆地纪胜》 卷79汉阳军:吴王矶 “在大别山侧”。《清一统志·汉阳府》 “禹功矶” 条引 《府志》: “俗名吕公矶。元世祖尝驻跸黄鹤山,隔江

  • 盘肩岭

    在今福建光泽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8光泽县: “盘肩岭在县东北百里,东抵江西弋阳县,西抵贵溪县。山高径险,盘曲而登。” 《清 一统志》 作“肩盘岭”。

  • 北猗氏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北乡郡。治所即今山西临猗县。后废。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山西省临猗县。属北乡郡。西魏、北周时废。

  • 沙砾镇

    即今江西玉山县东东岗乡。《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玉山县:沙砾镇在“县东二里。《志》云,即县治也。未立县时,号沙砾镇。唐天宝十四年,草寇窃发,里有徐叔伦者倡众保障于此。证圣中始置为县,因山为名。峰岭合沓

  • 宛丘

    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诗经· 陈风 ·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诗谱》: “陈都于宛丘之侧。” 《尔雅·释丘》: “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春秋时陈国都于此丘之侧

  • 崖鲁藏博楚

    即今西藏岗巴县叶如藏布。北源出岗巴县哈金桑惹雪山,上游叫苦曲藏布; 南源出亚东县喜马拉雅山北麓。二水在岗巴县汇流后称叶如藏布,流经定结县境,入萨迦县境注入朋曲。清乾隆《西藏同文志》 卷21: “西番

  • 兀良海牙

    即兀剌海。亦作委剌哈、斡罗孩。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一说在今甘肃山丹县北之龙首山。

  • 嘎雅河

    亦作十三道噶雅河、嘎牙河、噶哈哩河。即今吉林汪清、图们等市县境之嘎呀河,为图们江支流。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3: 图们江“又北径丰都镇折而东,十三道噶雅河自北来注之。十三道噶雅河,即噶哈哩河也,源

  • 鮀浦镇

    即今广东汕头市西北鮀浦镇。《舆地纪胜》 卷100潮州: 鮀浦 “去州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澄海县: 鮀浦镇 “在县西南,有巡司,洪武三年置,本属揭阳县。嘉靖三十七年,倭犯鮀浦,又攻蓬洲

  • 蛮王城

    在今湖南慈利县东三十里茶陵山顶。《清一统志 ·澧州二》: 蛮王城 “相传五代梁将武平破蛮王之所”。